道德經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一部人生的教科書——《道德經》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72字
《道德經》讀後感900字https://wWw.ZuoWen8.com/a/209055.html

道德經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1018字

與聖賢為友識人生理趣

沏一壺陳年普洱,聆幾聲悠揚古琴,沒有喧囂,浸淫於自我的世界,沒有朋友品茶時的高談闊論,沒有冬日飄雪的豁然灑脫,此時,心平氣和,只是最宜獨自悟道品味。

道,存在於宇宙,所為宇宙,便是空間和時間的結合,當然,可以這樣說,道存在於隨時隨地,然能發現道的所在則需要一番“修煉”和徹悟,這便是悟道。道存在於自然,那麼自然要用最自然的態度來品悟。所謂的自然,便是心無雜念自然而然,所以說,一個人品茶時候心境最佳,貼近自然,配上古琴的悠揚,放開心懷,就能營造一個好環境。

老子以道法自然為核心,有了無為的觀點,無為一詞,最易望文生義,然無為並不是不作為的意思,而是說尊重事物自身的發展規律,不去妄自干涉就是不妄為。有人認為無為是一種消極的思想,但不盡然,看如何對待,認為消極的是隻看到不作為,個人的觀點是:無為只是順應自然,由於食物的發展有干預和影響,但並不是亂干涉,順應的是自然法則和自身發展規律。

最接近於道的是水,水是生命之源,更是“道”所體現且應運而生的物質,甲骨文和小篆形象的表現了水的形態,自然流動的軀體不就是水化無形為有形的體現嗎,自然的形狀,千變萬化,自然天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道德經》第八章寫了有關於水的一段,大意是說,最高的好就像水一樣,水處在別人都討厭的地方卻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所以水很接近於道,說實話對於“低”這個字眼大家都不樂意甚至很討厭,所謂低下,低微都來源於這個低字,但水為什麼要選低這個地方呢?很簡單,用自然科學解釋說就是水受重力的作用自然向下,自甘下流。那麼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還認為水是在墮落嗎,可以堅決的否定,水本身向下流,你又何必強求他向上走,如若強求便是違背自然之法,違背道義。所以說水下流是道的體現,是順應自然!

水,居善地,心善淵,言可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可謂無處不體現道德所在。然,道藏匿於自然,能用道德態度來處事,對於自身來說也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啊!

我想,道無處不在,只是少了善於發現的眼睛和善於貼近的內心,但是,用一顆平常心卻能感觸到道的氣息,我明白,用一種自然的態度,隨和的心境,無爭的狀況是最能感受到他的,以自然的心境去處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並不是一般的成功所能代替的!

修道,修的不僅是品性,修的更是生活,看似簡單的卻又不太容易,讀《道德經》,百味夾雜的人生也像水一樣淡然,卻帶給你最有深蘊的回味!

只當借放——《道士塔》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895字

歷史的羅盤飛快的旋轉,望著飛揚的黃沙,我站在中央,心中有著太多的悲憤與無奈。但,回不去了。

—題記

我深深記得,學習中國古代史時我對洋人的怨恨,恨他們強盜一般的舉動,恨他們將中國的藝術寶庫洗劫一空,我恨!

但,現在,我迷茫了。

到底是外國的“強盜”毀了我國的敦煌文化還是我們自己呢?

心中的天秤,漸漸向自己傾斜……

沒錯,就是我們!我們自己地府了這一切!

我無法想象那些官僚吃著俸祿,住在王府,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併到處逍遙時,是怎麼一副嘴臉輸出運費太貴;我無法想象他們用破舊的席子、麻繩捆著一筆筆文化財富時,沿途那撈碗油水時的自然,如此之“不經意”的將其放入己袋;我無法想象他們知道這些為無價之寶時,講的不是怎樣保護、使這筆文化延續下來,而是用它去賄賂高官時的阿諛奉承,我真的無法想象,更覺得噁心!

我怨王圓篆,但我不恨他,因為他只是無知,因為他只是一個想有點寫的普通百姓,用他自己的價值觀認為很值的將文物賣出去,這筆債讓他背,實在太沉,太沉。我怒於斯坦因他們從一個不知世事的道士手中用哄騙的卑鄙手段換取一車車經卷,但我也無奈與此,就如一群飢腸轆轆的人,見到一間擺滿山珍海味的房間,他們本想用自己所大的獵物來換取,誰知連個守門人都沒有,屋門開啟,像在恭迎他們似的,誰不欣喜若狂?而彷彿最與此無關的那些官僚們,卻是我的所恨之處。恨他們終是沒有那份覺悟,恨他們終是沒有那份赤腸忠心,不曾為祖國著想,不曾發覺這是一筆文化財富,不曾認為將一絢麗榮耀的文化所埋沒的罪惡感!但我也無法想象如果洋人沒有把這些文物帶回去,沒有看清它的價值將其放入博物館小心珍藏,這些東西會怎樣被我們糟蹋?也許,我們連文獻的膠捲也沒有了吧?

王道士,他只不過是這場變故里的一個受牽連的人物罷了,那些洋人也只不是一零星的火星而已,真正恐怖的是那些官僚的心理,思想,這才是真正的導火線啊!

抬頭望天,那大洋彼岸的人們吶,我真誠並鄭重的感謝您們幫中國保管著這筆文化呵,但那終只是借放,敦煌之魂,一直纏繞著這一有著燦爛文明的古國。

只是,那時的我們,迷失在了沙漠,努力的揮舞著雙手想要撥開重重迷霧,但終是,未瞥見綠洲……

三字經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1011字

寒假期間,我每天都會抽出時間讀一遍《三字經》,然後再分段逐字逐句的去理解,每次都會有一些新感受,在反覆誦讀的同時,理解體會也在一點一點地加深。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啟蒙讀物,雖然只有200多句、1000多字,但所包含的內容卻很廣博。它裡面的每三個字後面都包含著歷史、故事、做人準則等,靜下心來仔仔細細的琢磨品味每一字每一句,我發現它不但精闢,而且還非常“厚重”。經常誦讀確實能夠潛移默化的起到美化心靈、激勵志向的作用,《三字經》值得我們每個同學來了解它、感悟它。

《三字經》前面的部分,講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及環境對人的影響,然後是學習、生活、社會交往當中必知的一些常識,中間部分是歷史方面的內容,後面部分講的是古代名人勤奮刻苦努力學習、學有所成的故事,最後以“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勵。”為結束句,勉勵人們要刻苦勤奮!

其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段話讓我理解了父母和老師不斷督促教育我的良苦用心。以前,爸爸媽媽經常督促我抓緊時間學習,我卻滿不在乎,有時甚至有點反感,嫌他們太嘮叨。偶爾在學校犯了錯老師批評自己,嘴上不說什麼心裡卻有不服氣的時候,覺著沒什麼大不了的,卻沒有想到“苟不教,性乃遷”的道理。正因為一個人如果得不到及時正確的教育指導,即使有善良的本性,也可能被改變。所以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都好像雕刻師一樣,在用他們的教導、督促努力讓我們成為最精美的“成品”。

從“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當中我真正懂得了什麼叫不恥下問,什麼叫學而不厭。孔子那麼有學問了,還肯拜七歲小孩項橐為師,這樣的勤奮,不放過任何一個求知的機會,確實為我們普普通通的人樹立了榜樣。想想以前自己有時遇到難題,馬馬虎虎不求甚解的態度,實在覺得有愧,真是太不應該了!

“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古代一個又一個學有成就的人的故事,讓我知道了知識是靠勤學苦練、日積月累得到的,要想為國家有大的貢獻,就必須勤奮!我決心今後一定加倍努力學習,爭取將來能為祖國做出更大的貢獻。

誦讀《三字經》不但讓我體會到了它語言韻律的精美,還擴大了知識面。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規範、積極向上的精神,也促使我不斷反思,激勵我更加勤奮!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覺得不僅應該經常誦讀,更重要的是取其“精華”,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促進我們健康成長。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吧!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1000字 篇5

讀後感 ,2487字

【篇一: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1000字】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盪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親愛的安德烈》的主人公之一龍應臺,作為一個母親,她這樣說。

看了這本書,我不由自主地跟隨他們書信的印跡,開始了一段心靈之旅。

這本書感動了無數被“親子”之間隔閡與衝突深深困擾著的讀者,為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是啊,在我們的周圍,有多少人像他們母子一樣無法聚在一起。有的母親為了生存離家棄子,外出打工賺錢,孩子成了留守兒童;有的母親因為意外事故或是疾病纏身,離開了孩子,親人再也無法相守;有的孩子尚未成人便外出打拼,早早地脫離了母親的陪伴。所以,現在的孩子與母親之間的相處時間越來越少,距離也越來越遠。漸漸地,母親已不再是最懂孩子的那個人,她已經漸漸遠離了孩子的心。

母親龍應臺與兒子安德烈共同找到一個透著天光的視窗,透過36封電子家書,兩代人開始了“開啟天窗說亮話”。他們通過書信訴說著自己的生活、學習與工作,有玩笑話,有關心與在乎,但更多的是相互坦誠的交流。

我想,對於許多人來說,書信也許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36封家書裡,讓我最有感觸的是第四封信—《年輕卻不清狂》。這封信是安德烈寫給龍應臺的,裡面講述了他十八歲的生活。他的十八歲也正是我們所向往的自由、無憂無慮的生活,那是一種沒有大人管教的有些放縱的時光。對此,龍應臺在回信中給予了理解:“玩,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玩,也同樣是在達成一個集體的意志”。但她也同樣給予了提醒:“走進人生的叢林之後,自由卻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時間在閃避道路上的荊棘。”—深沉的母愛滲透在每個字眼之中。

愛,這個字眼對我們來說,無非就是家人、朋友給予的溫暖與體貼,它更多的來自於家人。在看完《親愛的安德烈》之後,我才明白,當兩個無法經常待在一起的母子,對愛的理解也是完全不同。

而且,即使是長久相處在一塊的母子,其中的代溝也赫然存在。就如現在的我和媽媽,我們每天都會見面,這樣的無間無疑是件讓人羨慕的、特別幸福的事情。有時我也會惹媽媽生氣,平時別看我大大咧咧的,但每當事情過後,當時覺得理直氣壯的我,內心其實還是很後悔,都希望下次自己有更好的表現,讓媽媽覺得欣慰。

是啊,隨著時間的流逝,成長中的我們漸漸明白,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可我們卻總是忽視他們的辛苦,把這些無私的奉獻看成理所當然。捫心自問,我們為父母做了什麼?時間的變遷,帶走了父母還來不及揮霍的年輕,留下的卻是無盡的滄桑。感恩,理解,支援,幫助……趁我們現在還與母親在一起,好好溝通,別讓母子關係再次生疏。

在人生這個過程中,儘管我們要遭遇未知的艱難險阻,儘管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我們要珍視親情,善於溝通,把父母豐富的人生經歷分享,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中的真、善、美!

愛,只是十個筆畫、兩個拼音拼成的一個字,只是四個字母組成的一個單詞。但正是這個簡簡單單的字,卻蘊涵著很深的含義。不能輕易看待任何一個平凡的事物,或許就是因為平凡,才讓我們的生活變得不再平凡。

愛,是一場心靈之旅。

【篇二: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1000字】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盪開,從此天涯漂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龍應臺

喜歡龍應臺的文筆,在這個漫長的暑假,正好靜下來讀讀龍應臺的著作,這本與《孩子你慢慢來》、《目送》合稱為“人生三書”的《親愛的安德烈》,看過之後我感觸良深。

這本書是龍應臺與她的18歲兒子安德烈三年來互相通訊的36封家書合編而成,他們年齡,文化有著很大差距,但他們都在做著努力,以瞭解對方的世界和心靈,就這樣,龍應臺認識了人生中第一個18歲的人—安德烈,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書中母子通訊涉及的內容很廣:道德倫理、文化差異、普世價值、國際政治等,但是更令我感興趣的是東西方人不同的生活方式與孩子的自立能力。

文中的安德烈是自由的,他有他所向往的青春生活,他喜歡喝酒,喜歡與朋友開派對;愛好足球,足球是他的“第二職業”;熱愛旅行,滿世界遊覽。對於我們來說,這是一個“不走正道”的孩子,但實際上他不僅愛玩,而且懂玩,他們能有比我們更多的時間思考問題,可以更多的時間去創造、去發現。當然,我們也並不是沒有思考的空間,我們依然有自己的空間來思考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但我想,多些這樣的時間,是否能讓思維更開闊呢?

東西方人的孩子自立能力則更不相同,安德烈曾對他的母親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而龍應臺卻認為他依然是“小男孩安安。”事實上,安德烈已經是18歲的成年人了,他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社會觀和價值觀,文采與“大文豪“母親可以一較高下,但反眼看看身邊的18的大哥哥,去大學報名還依然要靠父母辦這辦那。歸根究底,還是父母一直將子女當孩子看待,我想如果父母能將子女多放手,孩子便會更有主見,更有自立能力,這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其實不從其他角度,單單看這對母子這36封書信,便可看出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愛。30年的代溝和文化差異的不同,在我看來是十分難以交流的,但龍應臺那份母愛,將遠在德國的兒子拉回自己身邊,她說:“三年的海上旗語,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滿懷,我還奢求什麼呢?“不難看出,她對自己的兒子傾注了多少愛,而兒子的回報,一個擁抱足矣。

母親給予孩子關愛與呵護,兒子回報母親以熱情,他們都在試圖進入對方的世界,給對方以遙遠的慰藉,一次又一次的越洋對話,一封又一封的電子郵件,將母子的心連線起來。如何瞭解自己的母親或子女?如何消除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壑?如何用愛來向親人表達愛、獲得愛,這36封書信,會給你最美麗、最動人的答案。

納蘭性德傳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786字

柔中之水之人

執一筆,畫眾生。聲淚過天,他總是無法從這世間的情與淚中全身而退。夜深千帳燈,他曾是曹雪芹筆下的“賈寶玉”原型;壚邊人似月,他又是妻子盧氏眼中的柔情丈夫;皓腕凝霜雪,他則是思家思國的重情之人。

他是滿清詩人納蘭性德,是那個未聞其名,先誦其詩的人。

安意如,那個寫盡風華絕代的女性,偏偏在他身上用盡柔美再三措辭。他的細膩,他的心思彷彿皓月當空的飛燕而過;彷彿對鏡淺笑的女子的朦朧;彷彿隻身單飛的鷓鴣的淒涼;彷彿初次淺嘗咖啡豆的苦澀。他將如數的幾多感情埋藏在心裡。家庭沒有帶給他一絲安寧的恬淡生活,而是讓他嚐盡了落魄的苦;貴族沒有帶給他想象中的快樂,而是失去的絞痛在生活中烙印;他的愛情沒有帶給他一點點安慰,而是每一次生死之間難捨難分的決絕。他這輩子或許是太苦了,如同夏末開的最後一株荷花,連認真“把玩”的人都沒有。他這一輩子或許是幸福的了,執筆研墨間寫下的感情讓不少人的感情為之動容。

“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是他對亡妻的絲絲回憶,引得他對趙明誠與李清照舉案齊眉的羨慕。思如風輕,念如月明,彷彿他揮一揮衣袖就帶走了每一個人內心最最隱處的感情;“聒碎鄉心夢不成,夜深千帳燈”一曲寫盡他的執念,對家,對國的執念;“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是他對生活和友情失去的情緒。在那樣的日子,彷彿單單憑藉他的詩,便可以慰藉最乾涸的心靈。

作者彷彿太難以措辭,只能用無端的許多感情來慢慢烘托,又或許他太難以捉摸,她只能用深深的難以自拔的詩詞一遍遍的誦讀他的精彩,彷彿一輩子也道不盡這緣去緣由。

書中全篇貫穿著如水的詩詞,不用作者講,我們便與詩人融化在一起,所有的華麗都說不盡他的一字一句。

他沒有回眸百媚生的容顏,卻將回字千百轉的人生寫進了永恆的歷史裡。曾幾何時,夜沉著的時候,他幾番輪迴的感念自己,我想在一切歸於零的時候,他的夢和他的情,也在那一瞬間成為永恆。

詩經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831字

《詩經》是一枚月亮

早都知道《詩經》是浪漫主義的源頭,但面對那些四字一短句的小段時,卻感覺好無韻味可言,索性就將它丟在一邊,結果讓我錯過了這麼一本有價值的書。

《詩經》是咖啡,那麼《詩經是一枚月亮》則是咖啡伴侶,越嚼越有味,於是,我翻開它享受品咖啡的過程。

《詩經是一枚月亮》的作者是沈文婷,一個細膩溫嫻的女子。她將《詩經》中的文字加以自己的理解表露出來。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宣其室家。”原以為“逃之夭夭”是正確,這裡只不過是引用而已,經過反覆酌想得知,“桃之夭夭”才是最原始的表露。這句詩大概的意思是說,一女子要出嫁穿上桃紅色的嫁衣,心情很愉快,也覺得《桃夭》該是一首歌:“桃花盛開朵朵豔,桃林內外紅纏綿;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樂天天。”重點在這“桃”上,“桃”可以引申為桃花林,桃花運等。

現代社會,有不少人都幻想著自己能有一次美麗的桃花運。可這畢竟是幻想,有幻想就會有落空。有多少女生天真的以為自己能夠有又一次桃花運,然後從此“飛黃騰達”。事實證明80%的女生錯過了自己的青春。假使自己遇到了,能保證你心儀的物件也看中你嗎?女生有了桃花運便會越陷越深,男生有了桃花運只是一次美麗的意外。

生活不是拍偶像劇,男主人公是多麼耀眼,我們更不是黃蓉和郭靖能在桃花島上看桃花。所以,現實點,學著《詩經》中女主人公快樂是因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再者,《詩經》中所描繪的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是純真的,的確,在那個時代,一個沒有被金錢和地位所汙染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最樸實,最真誠的。相反地,誰能想到過了幾千年後的今天,我們都在為生活所奔波,所勞累,忘記了我們最初的目標,迷失了自我。若我們都靜下心沉下心來,翻開《詩經是一枚月亮》,你一定不會對《詩經》中枯燥的文字而感到厭倦,找找自己的內心,聆聽自己最真實的聲音。

《詩經》是一個月光寶盒,流注了無限愛意與溫暖,它真是一枚月亮,看見最本質的自我。

一行詩句,無限思量。

真好。

北海道的人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1213字

踏實地地活著

花兒因為腳踏實地地吸收養分,所以終有一天絢爛地綻放;小鷹因為腳踏實地地練習飛翔,所以終有一天展翅於蒼穹;大海因為腳踏實地地接收每一條小溪,所以終有一天成就了自己的遼闊……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腳踏實地,真實地做好自己。莫言的《北海道的人》正是描繪了這樣一群腳踏實地地生活著的人們。

倒上一杯香茗,捧起書本,細細地閱讀這篇文章,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那些樸實的人兒,著實讓人感動,而我們的身邊,自然不乏這樣的人們,他們是最樸實的人們—

他,是一名普通的華山挑山工。他每天用扁擔將登山的遊客需要用的生活用品或商品挑上山去,從山腳挑到山上,每天要爬海拔幾千米的山峰兩個來回,可他的臉上總是掛著微笑。他說,他有三個孩子,他們都很孝順,每次他爬山爬累了,一想到孩子們的笑臉,他就會覺得全身充滿了力量。他覺得這樣腳踏實地地生活很好!他還說,他小時候家裡窮,沒有書念,所以文化程度不高,能像這樣靠自己的體力勞動來掙點辛苦錢,能養活全家,就滿足了!他就是這樣,每天挑著沉重的貨物,吐著悠長的氣息,邁著堅定的步子,一步一步向上攀登……

她,是一名普通的馬路清潔工。她每天用大大的掃帚清掃著街道,從街頭到街尾,從不放過一片落葉,一點垃圾。秋風刮過,落葉都被風吹起,在空中打著旋兒,好似一隻只精靈,跳著舞兒,可他們彷彿也調皮得很,總是不乖乖地聚攏在一起,讓清潔工阿姨掃起來好不辛苦!可她的臉上總是掛著微笑。她說,每天能看到路人面帶笑容地走在乾淨的大街上,她就會覺得自己的努力並沒有白費,就會覺得自己活力百倍,她覺得這樣腳踏實地地生活很好!她還說,她每次掃地時,都會想象她自己的孩子走在這樣乾淨的路上,心情會多麼的舒暢愉快啊!每每想到這裡,她就覺得她很滿足了!她依舊每天拖著大大的掃把,認真地清掃每一條街道,默默地……

她,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她每天用粉筆在黑板上端正地寫下一個個字兒;每到冬天,她那常年被粉筆灰侵蝕的指尖總會裂開一道道小口子,鑽心地疼,但她總是打趣兒說這些小口子多像一張張笑著的小嘴啊。明明是歡快的話,卻總讓人心中湧出絲絲縷縷的酸澀之感,可她的臉上總是掛著微笑,她說,每天看到孩子們澄澈得不帶一絲雜質的眸子,那裡面裝著的是對知識的強烈渴望,她就會覺得渾身充滿了力量,手也不那麼疼了。而每當教授完知識,孩子們的眼中出現滿足的神情時,她又會覺得無比欣慰!她還說,做教師的,最大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每每看到孩子們學有所成,她都會很滿足。她覺得這樣腳踏實地地生活著很好,真的很好……

好多人都抱怨人生為何如此艱難,連自己都做不真實,其實好多人做不好自己,是因為總想著做別人,不懂得腳踏實地地生活罷了。

人生就像是一個大型舞臺劇,沒有彩排,每天都是現場直播。我們只有腳踏實地地舞好每一個動作,才能演繹完美的人生,哪怕它平淡如水,那也有它獨特的精彩!

人,需要腳踏實地地活著,即使平凡樸實,也能精彩美麗!

三字經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4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