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精選集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阿城精選集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719字

閒來翻開一本擱置在身側的書,隨意看了幾頁便不可自拔,一頁又一頁薄薄的紙張翻過,待到窗外月兒高掛,看至最後一頁的我又將書翻了個面,一行楷書安然臥在書的右上側,原來是《阿城精選集》。

這本書由小說和散文組成。在小說部分阿城皆以樸實的語言從“我”的角度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在散文部分阿城則展現了自己的思想。在整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便是《樹王》這一篇,知青為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需要將原始森林中的樹木砍掉,生產隊中就湧現了兩種代表不同立場的人,一個是肖疙瘩,一個是李立。

肖疙瘩在眼睜睜瞧著大樹將要被砍時,他義無反顧地指著自己的胸口說:“學生,我說過了,這裡。”大樹是肖疙瘩的命啊!為了大樹不被砍伐他寧願豁出自己的性命,那簡明卻有力的話深深地扎到了我的心底,肖疙瘩該是多麼的心痛啊,那棵似一擎天傘的大樹,在陽光下密密層層的樹葉透過星星點點的陽光,而這棵樹卻要被砍了,這棵樹要倒在它生長了這麼多年的土地上,倒在它庇護著的人類手上!

而李立卻對大樹的“生死”不以為然,面對肖疙瘩的話,他竟說:“這棵樹就是要砍倒!它佔了這麼多地方。這些地方完全可以用來種有用的樹!”我忽的感覺有些心寒,是啊,大樹佔了許多地方,可大樹的好處卻有許多啊!就像前幾十年為了擴大耕地面積,農民們將山林裡的樹大片大片的砍掉,在擴大了耕地面積的同時也帶來了水土流失等一系列問題。大自然是我們的生生不息的家園,我們要熱愛並保護它!

最後,大樹還是倒下了,肖疙瘩也病倒了,肖疙瘩去世後葬在大樹生長的地方,在他的下葬處長出了白花,像肢體被砍傷露出的白白的骨。我知道,肖疙瘩的靈魂仍牽掛著大樹,仍愛著大樹,仍痛惜那大樹的累累傷痕。

人與自然應和諧共處,自然庇護著人類,人類保護著自然。

阿城精選集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815字

在這本《阿城精選集》中,我最喜歡的一篇就是《樹王》。

這篇《樹王》講述了農村裡一個與大自然相依為命,試圖千方百計保護樹王的肖疙瘩,在無法營救即將被砍的“樹王”時因病而死。整個故事發生在文革時期,知識分子下鄉,整個社會動盪不安,宣揚著破四舊,而文中的這棵被誤會成樹王的樹,同樣被人們認為是封建迷信,不知有多少歲的老樹就這麼被毀於一旦。

這也不免讓人思考,這“樹王”真的應該砍掉嗎?其實是不應該的,在文章的最後,其實也並沒有寫到知青們將樹砍伐後究竟用來做了什麼,但在最後知青們在山上放火將一隻麂子活活燒死,依舊讓人覺得觸目驚心。知青們以為砍掉了大樹就可以破除迷信,沾沾自喜的認為自己幹了件大好事,其實不然,他們最終破壞的是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作者在書中表達的不僅僅是呼籲人們保護自然,還有文革帶來的思想的禁錮,文革時期的人們一味的追捧著最高領導人,卻不曾思考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善是惡,下鄉的知青們對上級的命令絕對服從,城裡的紅衛兵將古蹟文物、知識分子的性命毫不留情的摧毀,甚至得意洋洋的去向領導彙報自己的“光榮戰績”,這無不令人心寒。

文中的那棵樹王是樹王肖疙瘩心靈的寄託,在所有人喊著“毛主席萬歲”時唯一的寄託。他千方百計地阻止別人砍樹王,甚至拿自己的生命作威脅,但最後沒挽救住那棵大樹。用肖疙瘩的話說,要留住這棵樹,證明老天爺幹過的事。可已經被洗腦了的知青們會聽嗎?不會的,傾盡全力只為救下樹的肖疙瘩,最終也只能看著知青們在砍倒的樹樁上寫下“我們是未來”。肖疙瘩經過幾天變蒼老了許多,最後竟然一病不起,直至死去。可能只有文中在最後,人們聽從他的遺囑,將他葬在巨樹地下,與他心愛的樹長眠共棲,對於肖疙瘩來說,這可能是那時最好的結局。

雖然這篇《樹王》沒有過多的人物沒有什麼特別華麗的句子,但對於肖疙瘩等不被現實的泥石流所淹沒,堅持自我的人,值得敬佩。文中所寫的不僅僅是文革,更我們所處的現在,但如何改變結局,這值得我們深思。

阿城精選集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610字

我認為這是本相當晦澀的書。可能是我看的書太少了,理解能力還太弱,所以字還是那個字,沒變,但湊一塊我就不認識了。第一篇文章就難住我了,我翻來覆去看了三遍才勉強看出是關於文化大革命的,但作者想表達什麼,還是沒看出來,不懂。

於是我便直接跳過了筆記小說部分,來到了散文部分,這下終於可以看懂了。我也有空去看作者的寫作風格了。

阿城的散文風格與大部分的作者都不相符,他的語言樸實無華但又有一種隱隱的幽默,內容更貼近生活且生動有趣,思考的領域也更為寬泛,例如《思鄉與蛋白酶》講的是中國傳統的吃食,《魂與魄與鬼及孔子》講的是中國的鬼故事文化,《足球與世界大戰》講的卻又是國際足球史了。這讓我感到很新奇,能寫出這麼有趣文章的人,他寫的散文,又怎麼會差。再回過頭去看他寫的筆記小說,果不其然,內容都挺有趣,雖然還看不太明白作者想表達的東西,但把它僅僅當成一個小故事來看的話,你會發現,他寫的情節起伏不定,環環相扣,看一篇十幾頁的文章彷彿不會用太多時間,也不會覺得枯燥。他用的形容詞不多,但莫名的就會在腦海中形成景物的形象,例如《棋王》中王一生與九人對弈的場景,看著便會感受到其中的緊張感。他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極為豐滿,像是將樹作為生命的肖疙瘩。雖是以第一人稱記敘,但看文章不會顯得很怪異,反而還有一種代入感,令人彷彿身如其境,感觸更加深刻。

我想現在是我閱歷還不夠,還不能讀懂阿城想要表達的感情,但我會記住這本書,等我長大了,再來讀一遍。

《李漢榮散文選集》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6669字

【篇一:《李漢榮散文選集》讀後感】

散文的歷史很久遠,無論是對國家大事的一些評論,還是對生活瑣事的一種感悟,散文都有著它獨特的魅力,近期選讀的李漢榮作品的風格就是在細膩之中不乏一些男人應有的一種氣概。

總的感覺,李漢榮的作品凝練、灑脫,文章一氣呵成,細微之處可以見到作者的真功夫,他的文字功底雄厚,其作品在樸素的文字之中卻能給予讀者無限的感慨。當你在品讀文章之時,文字會將你帶去作者心中的桃花源,那裡“不知秦漢,無論魏晉”,那裡擁有著他兒時的自由、純真和快樂。

作者在文章中更多寫得是他的母親,可見作者的母親對其本身的影響之巨大,他對其身邊的一花一草、一鳥一石皆有細微地觀察,當然“格物”的確很重要,但真正的“致知”才是一篇散文的精髓,也是我們這些後輩們要學習的思想。作者用獨特的視角去詮釋著那些花草樹木、飛禽走獸以及人與人之間最普實的情感,在他的眼中,萬物都是有靈智的,這就像一位得道的高僧,反而比常人更加放低姿態去看世間百態,看到的往往比常人更多,所以說“站得越高,望得越遠”並不一定全對,最起碼做人不一定全對,只有切實地放低姿態,才能真正做到通地氣達天理。

說老實話,我其實最有感觸的是作者的外婆,一位在文化大革命受盡摧殘的地主婆,當一個人被永遠定性了之後,人就會對未來失去信心,更何況這種定性要牽連著一系列的打罵侮辱,到最後自然會身心俱疲。作者外婆心中難免會有成噸的苦水,就像孟子說過的“所惡有基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作者的外婆為了維護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而選擇了死亡。

記憶最深刻的是文中曾寫到作者的外婆臨死前喝了一口清水,這水裡究竟有什麼值得作者的外婆留戀的呢?這讓我迷惘了很久。或許這僅僅是一朵將凋零的花對莖和葉的最後一絲眷戀吧。哎,我們要去珍惜身邊的親人,他們遲早會一個又一個的從我們身邊離去,我們該怎麼辦,親人的逝去是一種比死亡更恐怖的事,珍惜每一段時光,每一縷陽光、每一份緣份,千萬不要到了失去的時候才知道珍惜!

人終究是人,要被七情六慾所控制,但這何嘗又不是件好事呢?這可以使人與人之間不再冷漠,同時藝術也因此而生。人生在世,無非就是緣,能活在世上已經不容易了,無論過程多麼精彩,結局終究是一杯黃土,想想當年豪言壯語,到頭來什麼也沒有帶走,就像一座山,無論怎麼都是山頂最吸引人,然而等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向上攀時,孰不知山頂上是亙古的嚴寒。

其實,我們只要在活著的時候留下什麼給後人,這就足夠了。李漢榮應該是想把他一生歷程的感悟留給我們讀者,讓我們更好地做人罷了。

【篇二:《李漢榮散文選集》讀後感】

初識此書,是素淨的封面,卻只見幾字寥寥,如—李漢榮散文選集。

由此可知,鉛華如水淡淡成。壓平了的紙張上,一行行天空樣的文字橫貫其上,文字不是因為它有多麼華麗而使你感動,而是文字中的一面如水明鏡,文字的澄澈,使你窺見你心中感動柔軟的角落,使你感動的是一顆有文字的心。

文字是真實的,它所擁有淺淺的呼吸都是它的每一個韻律,我喜歡他文字中的每一片天空,一葉菩提,一沙一世界,讀漢榮的文字有如陳時的月光的昏黃久遠是一幀過去的書信。《一碗清水》中印著一位老人窮盡了一生的執著,追求著水一樣的純淨的尊嚴。親人給的總是最貼心的溫暖,《外婆的手紋》中外婆便如一名藝術家會針織縫補,自然之景是從那雙巧手中呈獻而不同時代的人,自是擁有一門時代所給予的技巧,然,時代過了,人民熟悉的就變成陌生的,人民篤定的就變成懷疑的,李漢榮的文風大致便分成二類,一類抒情寫親人,二類嘆息大自然,人燈對自然的糟粕迫害便從義憤填膺的語言中流露而出,相較,我似乎還是偏於喜好溫暖的親情,像冬日的太陽,明亮又不熾熱,溫暖而又安寧。

想起一文《頂針:一生的戒指》突然想起一名廣告:女人,一天的公主,十個月的皇后,一輩子的操勞。日子就是這樣,一天天再難再也得咬牙渡過,所以才是過日子。頂針就是這樣與母親手中力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身上的傷是以光天之傷心承後天之痛,做活時那一枚小小的銅戒指又藏了幾分痛得執著,十指連心啊,頂針上一個又一個集合的密密的針眼,是母親多少次痛了,累了,苦了,欲淚了,又罷了,反覆吞嚥的情啊,心上扎滿了密密的針眼,卻裝作完好,痛對知苦對樂,頂針連著心,必其曉心之苦,天天地繞指而轉,像飛旋的螺,不斷奔走,奔出一個我們得以廕庇的世界,母親用溫暖的心把我們包裹起來,用足夠多的溫柔包裹我們內心的反叛,黑暗,任其爆炸,飛裂,仍以笑面對,華美的鑽戒戴了一生,卻只有一枚銅戒指能陪了一生久遠,痛卻不服,像一個反反覆覆的夢。

其文貌不揚,意卻濃,如一杯春茗,餘香久久未散,卻留得滿脣滿齒餘香。

【篇三:《李漢榮散文選集》讀後感作文】

年末前的一週,我讀完了《李漢榮散文選集》。在2014年收官的同時,我一年的閱讀也圓滿的劃上了句號。

李漢榮,陝西勉縣人。著有詩集《駛向星空》、《母親》、《想象李白》和散文集《與天地精神往來》,還有多篇文章入選中學語文教材。

這本散文共91篇,分為6大章節,每個章世都有一個突出的主題。從文章上看,作者的寫作風格側重於語言描寫,但也兼顧了內容情節,更讓人感覺思想深邃。至於題材,那更是妙趣橫生卻又發人深省,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散文集,因此我幾乎每一篇都進行了較為仔細的品讀,但我依然要挑出幾篇與大家分享。

讓我感觸最深的文章應該算是《我們為什麼活著》。該文以白雪與古樹等景物為切入點(似乎與主題不著邊際),逐漸引出文章的中心內容:人為什麼而活了?要知道,人之所以活著,當然靠自然與眾生的護持和養育(作者的觀點)。然而,我們可曾想過回報自然嗎?答案是否定的。其實,在人類的潛意識中,就已經認為向自然索取是天經地義的了。可是,人應該明白,如果索取“透支”的話,大自然將會報復人類,到那時人類將無法生存下去。因此我們必須對自然懷著一顆感恩之心,敬畏大自然的一切。但擁有感恩的心是不夠的,我們更應該用實際行動來回報自然。永遠將感恩掛在嘴上的人和破壞者一樣可鄙,只有付諸行動才是真正的回報自然。愛護自然吧,就像它愛護我們一樣。

《為生靈哭泣》是一篇動物題材的文章,講述了幾種動物的悲慘下場(如羚羊、虎、錦雞、狐),讓人看了深受啟發。自然賜予了這些動物生命與生存的領域,而人類卻為了自己的貪慾不斷地“向外擴張”,逐步擠佔這些動物的生存空間,掠奪它們身上一切寶貴的東西。坐在金字塔頂的人類啊!殊不知自己正在將塔基的石塊一條條地抽掉。動物們依舊那麼慷慨,但這恰好助長了人的貪念,它們不知還能在地球上生存多久,而人類的高樓卻越來越多。這直衝雲宵的高樓,哪裡是混凝土堆成的,材料分明就是獵人的黃金,和動物的骸骨。

《生命何其不易》同樣是寫動物的不幸,然而與前一篇文章不同的是,這些動物不幸的命運在人眼中是十分合理的(如豬、牛、羊、狗等)。動物們身上的特點原本是它們生命的特色,然而這也成為了他們悲劇的源頭—人類看上了這些特點。從後半部分內容來看,作者進行了深刻的“自我檢討”。(這其實是在抨擊人類的暴行)。我承認,為了人類自己的生存,我們必須要“犧牲”部分動物,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這種生存手段越來越利益化,這也導致了許多不應該有的屠殺浮現在人們面前(或者不為人所知)。人類正處於盲目的利己主義深淵之中,也許難以自拔了。但是,只要我們依舊心存善念,去減少那些不必要的死亡,我們的心靈仍可以得到“救贖”。請記住:生命何其不易,人類沒有資格過度地掠奪它們。

作為人類,我們正處在這個世界的頂峰,可如果沒有自然與其它生物的存在,人類也將無法立足。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個世界才能永久地維繫下去。

【篇四:《李漢榮散文選集》讀後感】

“今天,我有太多的話要對那雙手錶達,但那雙手早已回到夜的深處。”

—題記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有這樣一些人,家境貧寒或是身份低下的人,內心卻埋藏著一份善良與真誠。

品讀李漢榮的散文,讓我更加懂得愛的真諦,以及在我們生命中的過客留下的美好記憶……

其中,《黑夜裡的那雙手》一文令我尤為感嘆。當我第一眼看到這篇文題的標題時,就不時聯想起鬼片中的刺激性的片段。正因為如此,我就帶著好奇與期待讀這一篇文章,最後才知道是自己錯了。

文章的內容主要是:“我”小時候,一個人走夜路,因為害怕而坐在石頭旁,這時地主婆王嬸拍拍“我”的肩膀,叫我不要害怕,並領“我”回家。

作者因此感觸很深。雖然王嬸並不是“我”的母親,也常被他人辱罵,捱打,但在“我”的心裡,王嬸是一個善良的人,就如同“我”的母親一樣無微不至地照顧我。文中花大量的筆墨對王嬸的手進行了描寫,以一雙握滿老繭的手從而來突出主題“這雙手傳達的是愛意和溫情。”

殘酷的生存給王嬸的是粗暴和凌辱,但她的善良換來的是我久久的懷念。在我們的生活中,像王嬸一樣處境的人有很多,但又有多少人能像王嬸一樣有一顆善良的心?這些默默奉獻的人應永遠懷念在我們成長中。

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顆懂得懷念,懂得感恩的心,把他人給你留下的“記憶”好好珍藏於心中。在我們的生命中,就應該有這樣的“過客”,且行且珍惜,這樣才能使我們的生命煥發光彩!

記得在我四五歲時,去了趟鄉下游賞,當地的鄉民都十分熱情,我注意到了一位老奶奶,身穿一身破舊的短衣裳,處處打著補丁,鞋子也是破的,但她面帶笑容,把手中的玉米遞給我,我連忙退了一步,“奶奶,還是您吃吧,我不餓。”奶奶還是強把它推進了我手中,令我

感觸極深……

如果每個人都能報著“感恩的心”,即使是貧窮落魄,我們也照樣能做到!

【篇五:《李漢榮散文選集》讀後感】

“語言是一個人皆可夫的妓女,而我卻要把她改造成純真的處女。”詩人奧登如是說。如果說作家的任務是為了體現語言的神聖性,那麼李漢榮無疑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

李漢榮對時間與自然幾乎有著一種天生而發自內心的崇拜,我讀他的《我們為什麼要活著》,便清晰地表達出了他的這種感情。杜甫詩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歷經悠悠十載滄桑歲月,吐露出的文字自是優雅,想必李漢榮正是因此才寫了這篇文章吧。

的確,時間之流浩浩蕩蕩,相比之下人太過脆弱也太過渺小,“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恨不得掛長繩於青天,系比西飛之白日。”何不能說明千百年來世人對時間的珍惜,但很可惜的是時間有如一匹脫韁的野馬,一馳千里,絕不回頭。若是這世上有什麼人可以令時光回溯,那麼我相信,只要他提條件,絕對會有無數人為之赴湯蹈火。然而時間沒有彈性,一切總會有盡頭。人的生命也是如此,那麼我們又為何要生存下來?不,人是不會平白無故地到這塵世間走一遭的,何為人生?—人在有限的時間裡做出無盡的事業,此之謂“人生”。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人生確實短暫,若不倍加珍惜,無所事事而碌碌無為,這樣的人生已是喪盡了意義,而回首過去,也必是悵然若失,憾而無用了。所以說我們應趁此時大好時光,去做一些我等必做之事,這樣我等才不會“空悲切”。

人生有涯,活的有無價值,不在乎生命長短,而在於是否做了有意義的事。鄧稼先為中國兩彈一星事業殫精竭慮,吳孟超九十多歲仍征戰在手術檯上,王進喜為中國石油鞠躬盡瘁,他們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他們的時間卻換來了碩果累累,青史留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的生命已然在紙面上得已延續下去,要我來說,這才是古代帝王夢寐以求的“壽比南山”,是真正的“長生不老”。

所以說,朋友們,千金難買寸光陰,何不以今日之努力換他日之嘆息?相信這樣我們才會度過一個充實而豐富的人生!

【篇六:《李漢榮散文選集》讀後感】

自然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又應該如何去對待?在這日益喧嚷的世界裡,鮮有人能夠敏銳地捕捉住它,甚至都難以給出讓自己信服的答案。正如許多文章中所感嘆的那樣:住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之中,我們已離自然越來越遠。此時,我讀到了李漢榮的文章,他那清新還帶著一點童趣的語言深深吸引了我,跟隨者它,我似乎看到了更深邃,更瑰麗的自然……

在李漢榮的文章裡,他描寫最多的是那些看似簡單而又稀疏平常的事物。他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賦予了他們鮮活的個性。正如書中對狗尾巴草的描寫:“狗尾巴草,那麼天真地守在路邊,誰家的狗丟了尾巴?遍地好看的狗尾巴,令千年萬載的孩子們想找到那一定很好看的狗。”他把最普通事物的情態描摹得出神入化,讓人腦中不自覺地浮現出自然中的萬事萬物,似乎一切都渾然天成,自然之趣在他的筆下體現得淋漓盡致。

再次細讀,我發現李漢榮的的散文中散發著一種對自然的尊重和感恩—哪怕是最微小的生命。在《為螞蟻讓路》一文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在螞蟻的隊伍前駐足的一件小事。當我們急著趕路時,我們是否會留意到腳下那一列小小的隊伍?我們又是否會停下急匆匆的步伐,只為等待他們平安通過?大多數人的答案是否定的,螞蟻的生命太過與卑微,甚至卑微到常常被我們所忽略。但李漢榮注意到了,他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對待一切,而面對奉獻者,他也常常抱著感恩,乃至懷著愧疚之情,用心靈去與之交流—這能不能給我們一些啟示,到底怎樣去面對自然?

在碧山綠水白雲之間,我們可以獲得一種深沉的愉悅。日常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無傷大雅的蠅頭小利,與這遼遠和純白相較,顯得太過狹隘。大自然教誨你,也修正你,使你對生存的理念,有了些許新的調整。

從李漢榮的文章中,我逐漸明白,自然的本質就是自然二字,大自然是一個整體,它不會刻意去改變什麼,也不會刻意去破壞什麼。四季更替,春華秋實,都只是遵循著自然的規律罷了。在人生的旅程中也是如此,有些不重要的東西,該放手就放吧,順其自然,也許你會有不一樣的心境。

同時,我們要對周圍的事物心懷尊重和感激,人類與自然從來就不能夠分開討論,尊重自然,就是在尊重自己,感恩自然,也就是在感恩自己。

李漢榮的文章不長,但他以清晰、鮮活和易於領會的描述,最充分地展示了人類與大自然相親相近、密不可分的聯絡;並由此延伸,甚至改變了我們對於大自然乃至世界的印象,使你獲得生命最重要意義和價值的領悟。

【篇七:真實的心和眼—讀《李漢榮散文選集》有感】

第一次翻開這本書,看見夾頁上作者介紹中的一張照片,一位戴著眼鏡的中年人正眯著眼睛微笑著,給人一種人畜無害的感覺—儘管這麼形容一個人的確不太適合。

這麼一本厚厚的散文集,隨筆佔了許多,他的散文中也有許多是描寫農村的。字裡行間帶著一種懷舊,又蘊含著天真純樸的農人情懷,像是一大筆精神財富。整本選集分五大節,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節“動物的眼睛”。每讀完一篇,都實在難以相信作者是何以寫出這樣的文章,描寫的是牲口,卻讓人感覺像是真正的,與人類一樣富有智慧,甚至有著許多人類身上幾乎泯滅的特點。

在《動物的眼睛》這一章中,作者說,許多人說,動物沒有心靈,那動物的眼睛還是心靈的視窗麼?但他又否認了這個說法,因為他看見了動物眼睛後的心靈,作者通過那些動物的眼睛,看見了虔誠的心,懺悔的心,純潔的心。我確實是第一次閱讀這樣的文章,將動物同人類一般描寫,我也彷彿通過這些文字確確實實地看見了那些有心靈的動物。我曾疑惑,同樣有許多描寫動物的文章,但是為什麼唯有他的文字,真正讓我震撼感動呢?大約,是因為他真的看見了,真的感受到了。

也有一篇名叫《感恩》的文章,而這感恩卻同其他文章不同,因為這篇文章通篇不是感恩那些食物,用品,自然,而是感謝它們的來源—動物,蟲子,世間萬物的生靈。閱讀這些文字,作者彷彿是在描寫感恩父母,感謝朋友一般。還有那篇《為生靈哭泣》,一種即將滅絕的種族,一隻做成火鍋的公牛,一隻被做成皮衣的狐狸,一頭被做成虎骨陣痛貼的老虎,一直被做成佳餚的錦雞,及,一篇野味餐廳啟事。

我感到諷刺和噁心。

是的,人類便是為著些不知何的理由將他們殺害。為了吃?為了穿?大概,還有好奇心?亦或是虛榮。總之,以第二人稱視角中所描寫的那些動物的慘狀、下場,我感到的是罪惡感。還有真實—難道不正是如此?

正是如此,為了將他們殘殺,為了美,拔去他們的皮毛,為了健康,取他們的骨做藥材,割下他們的陽物壯陽。這正是真實的事,發生的事,被坦然接受的事。而我卻感到罪惡—大概字裡行間,我已將他們當做同類。又或許,是因為我正是那些吃著野味,穿著羊毛衫的人中的一員,卻假惺惺地在這寫著將他們當做同類。

我彷彿能看見,一隻披著人皮的野獸伏在臺燈下寫著什麼。

福爾摩斯探案選集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503字

從蛛絲馬跡中尋找線索

回到家,寫完作業,閒暇時看一看《福爾摩斯探案集》是我最快樂的時光了。

《福爾摩斯探案選集》是由[英]柯南。道爾寫的一本偵探小說,書中的主人公福爾摩斯以豐富的科學知識、嚴密的邏輯推理、細緻的調查研究及一往無前的膽識,與狡猾的罪犯、凶頑的敵人做鬥爭,為社會伸張正義,捍衛了法律的尊嚴。因此,福爾摩斯成了人們心目中的神探,成了令罪犯聞之膽寒的剋星,也是眾多偵探小說迷心中破案的“神”。

書中的《最後一案》這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他在對凶殺案現場血字以及其它細節的推理,引出了殺人凶手以及凶手的一段引人入勝的愛恨情仇和凶手的殺人動機。最後福爾摩斯跟他的老對手—莫里亞蒂教授打鬥時墜入懸崖,這個當代最傑出的護法衛士和當時的罪惡之源一起葬身在了瀑布之中。

從福爾摩斯的故事中我明白了,以前老師為什麼叫我們去遊歷祖國的大好河山,好讀書、多讀書、讀好書。我那個時候覺得老師總是老一套,其實也沒有什麼“絕招”,只是在故弄玄虛而已。自從讀了《福爾摩斯探案選集》之後,我便明白了老師的良苦用心,老師是讓我們去細心觀察啊!細節不是“細枝末節”,而是用心,是一種認真的態度和科學的精神。

阿城精選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947字

在“世紀2文學60家”中,排在第46位的是阿城。寒假無聊時,我隨意翻起一本《阿城精選》。阿城的文字很平凡,甚至有點俗。各種鄉下人的口氣層出不奇。故事本來是以上世紀文革時期頗多,但至今讀起來,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意味。

譬如第一篇—《棋王》,講的就是下棋高手王一生的可喜可悲的一生。一個青年家中困難重重,首先尋求他的生活保障,然後尋求活下去的新理由:弈棋。從那以後,其餘的事接踵而來。小說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平平淡淡的敘述著那個年代經常有的故事。正是文革,一浪打下去,插隊的人多得讓人眼急、讓人心慌。各種紛戰,苦的更是學生。故事就在習以為常的分別、離散中,緩緩道來。一個故事、一種情感、一個時代、一代人,就像綠皮貨車上的相遇,一如那個不幸的棋手—即使在棋場上贏了天下,也辜負了自己。這種文章,只有用人生經驗才寫的出來,讓人感慨。

一個作家的文字,往往都有自己的風格。“小榮的爸爸找來小龍的爸爸,說,奶奶的,這回可使著真傢伙了,紅革造那幫子還鬧騰個屁!”《節日》裡這樣寫道,讀第一道時,只一眼看上,覺得是口語化,又驚訝堂堂文豪竟然寫這樣的話,似乎俗氣,但卻談不上討厭,;近日又讀來,忽然又回想起前章頁的一段話“聽好,我每次出一個題目,這樣吧,也不出題目了。怎麼辦呢?你們自己寫,就寫一件事,隨便寫什麼,字不在多,但一定要把這件事老老實實、清清楚楚地寫出來。別給我寫什麼花樣,什麼‘紅旗飄蕩、戰鼓整天’,你們見過幾面紅旗?你們誰聽過打仗的鼓。分場的那一隻破鼓,哪裡會震天?把這些都給我去掉,沒用!”阿城的意思顯而易見:應以正確的方式、樸實的方式去寫作。王蒙曾評價“美不勝收—口語化而不流俗,古典美而不迂腐,民族化而不過‘土’。”

也許正是手法的簡練使阿城的讀者最為感動。原來作者是用一種近乎古漢語的代替了一種很口語化的語言。

阿城致力於細節的描寫,而這些細節特別意味深長,對《棋王》地主人公“吃相”地描寫非常有名:無情被剝奪了一切的知青,還是內蒙古裡旗地頭頭,在中國農村深處安排會餐,其實質,就是“吃”這樣一種事實,而阿城作為經歷過的人,對這類氛圍描寫十分出色。

阿城給當代中國文學帶來的巨大的獨創性,是它的魅力所在。各有千秋的小說巨匠們,共同組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學世界。

《小白的選擇》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487字

《小白的選擇》是《笑貓日記》系列中我最喜歡的一本書。這本書主要講述了貴婦犬小白從綠狗山莊逃出來,找尋主人的故事。

小白從綠狗山莊逃脫後一無所有,它一心想找到一戶好人家住下來。它的好朋友笑貓和菲娜在櫻花巷幫它找到第一戶人家阿貝哥。阿貝哥和阿貝嫂經常吵架,有一次打得很厲害,小白為了救阿貝嫂,撲上去抱住了阿貝哥的腳,結果被凶狠的阿貝哥打死了。幸運的是“地包天”用愛的力量把小白救活了。第二戶人家是一家愛貪吃的夫妻,整日像寄生蟲一樣揮霍著父母辛辛苦苦掙的錢,他們把小白餵養得白白胖胖,跑都跑不動了。第三戶人家是一對慈祥的夫妻,他們嫌棄多年餵養的小狗“心肝兒”太老,拋棄了它,硬是把小白留了下來。小白知道後非常傷心、失望,就離開了這戶人家。最後經過幾番周折,在梅園小白遇見了一位女子,她心地善良,對待小白很好,小白也很喜歡她。她和小白在一起相依為命,快樂地生活著。

讀了這本書,我認識到小白因為自己的努力和執著,所以找到了稱心如意的主人。我也明白了兩個道理,一方面要學習小白做事堅持不懈的精神,堅持就是勝利。另一方面看別人不能只看他的外表,要看他的內心世界,我們都要做內心善良的人。

《城南舊事》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716字

《城南舊事》記載著作者林海音童年點點滴滴的生活。她那豐富多彩的童年,就像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也像一篇流光溢彩的書頁。它那豐富多彩的故事讓我難以忘懷,更讓我受益匪淺。

“爸爸的花兒落了”這一章,更是讓我領悟到其中的精髓!這一章主要講述作者從幼稚懵懂的小孩變為懂事上進的好孩子。人,總是要成長的,也要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懂事!隨著成長,我們也會相應的遇到許多的困難,那些都是對我們的考驗,在考驗中,不要去逃避,不要懦弱,勇敢地去面對。就像林海音的父親對她說的那句話一樣:“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我對這句話感悟很深:成長不可能一帆風順,困難就是考驗,戰勝它,才能讓你的人生愈加精彩!

隨著成長,我們也會失去很多。失去以前的童心;失去天真……林海音失去了她的父親,她也因此改變了,成長了,從一個遇事只會驚慌失措的小毛孩,轉變為從容淡定的“大人”。面對失去,我們不能挽回,無法改變,只能坦然接受。“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流淚,那麼你也將錯過繁星了。”這句詩說的很有道理,其實失去並不可怕,因為還有明天,可怕的是將失去視為痛苦,感到絕望,放棄明天!

作者林海音通過她童年的那些悲歡離合的故事,也讓我體會到她善良美好的品質。別人都認為“秀貞”是一個會拐賣孩子的“瘋子”時,她卻勇敢的和秀貞交朋友,覺得她很溫柔;她的朋友妞兒被她的養父折磨的遍體鱗傷時,是她主動給妞兒真心的問候和安慰……林海音那優秀純真的品格打動了我,她像冬日裡的太陽,給周圍的人送去溫暖;她就像沙漠潺潺的清泉,柔和的流進人的心窩;她像站在枝頭引吭高歌的百靈鳥,清澈的嗓音為人們帶去絲絲愉悅……

《城南舊事》那一件件動人、溫馨的故事,打動著每一個讀者的心……

《李太白全集》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950字

唐代著名詩人杜甫說過“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這是前人對一代詩仙李白的讚揚。我有幸讀到了《李太白全集》,這部國學經典,也使我對李白的看法發生了轉變。

李白,字太白,這本書收藏了他一生大量的詩文,也反映了他浪蕩的一生。“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的豪邁氣魄體現在自理行間之中,他仗劍走天涯的背後,是雄渾的氣概,也有對父母的思念,孝子之心也許如黃河止水奔流而下吧。“舉頭望明月0,低頭思故鄉”名山大川雖然美,怎敵思鄉一片心。看似放蕩的軀體下是一個滿是憂愁的心,家鄉和親人如針如刺扎著這個青年。漂泊在世上,也許只有“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呼美酒”才能與爾同消萬古愁吧。可惜借酒消愁愁更愁啊,為了名利仗劍來到京城,到頭來卻一無所有。這萬古之仇何時能消亡,又怎能去消亡呢?也許只有“今朝有酒今朝醉”麻木了自己,才能得到些許安慰吧。

“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在唐朝這個人才輩出,詩文絡繹不絕的時代,真正有才識的人,真正絕妙的詩卻屈指可數。在眾人心中,李白是仙,是聖,但在李白心中,他只是一個無所事事的人罷了,他賞識人才,欣賞人才,更珍惜朋友“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他,也許就是那君子,那聖人吧。他視朋友為親人,對朋友的出行愁上心頭,他無法阻止,也無法跟隨,能做的也許就只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他,是仙吧,孤獨而悽清的夜晚,他忍住悲傷,與月共談,與影共飲,瀟灑之下是一個堅毅的靈魂,在他心中,也許孤獨,是一種成全吧。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他風流,他不羈,有人指責他,有人嘲諷他,他充耳不聞。但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是浪漫詩人,也可為情所困,他的哀愁有誰會看懂,他的嘆息誰知為何。只有一盞離愁孤燈才會久伴在身邊吧。“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聖賢是什麼,我不會知道,也許李白就是吧,收下憂愁,一壺酒,一把劍,一個人,帶著希望吟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篷篙人”

李白是浪漫詩人,浪跡天涯,漫走江湖,他有情有義,他放蕩不羈,他是真的仙吧,不僅詩仙,人也仙。酒量比天天自愧,詩文賽仙仙不如。唐來盛世文人多,瀟灑天地唯太白。我這隻笨筆也只有班門弄斧作詩一首來表達對李白的欽佩了。

《野火集》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577字

這本《野火集》,是我看過的書中最令人震撼、反思的。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不敢相信以前的臺灣最可怕,心情也隨著作者的描繪場景變化。

當我看到臺灣人民因害怕流氓而不顧自己的家園,任他們隨意踐踏。當我看到他們只能忍受別人欺負,卻一句話也不說,我的火氣一下子就上來了。為什麼他們從不違抗,保衛自己的家園,為什麼他們能忍受半夜時聽著外面那吵鬧的聲音?

這叫我怎麼不生氣!

看到釣魚的人從來不會責罵亂扔垃圾的人們,我的心不禁激動起來。他們釣什麼魚,河水那麼髒,魚都是髒的!愛河的人,請你們昧著良心問問自己。為什麼一聲不吭?你們難道要在旁邊無聲無息地觀看?你們為什麼不訓斥扔垃圾的人,叫他們不準再將垃圾扔進河中!想想,那清澈的河水漸漸被汙染,根本不能相信它以前是那麼純潔。愛河的人,你們的心難道不疼,為什麼無動於衷!

這叫我怎麼平靜下來!

往下看,我知道了商人們燃燒電纜。他們是那麼的過分!他們難道沒有孩子,難道只有親手捧著一個變異的無頭嬰兒,他們才會心痛一下。臺灣的母親是那麼期待肚子裡的寶寶出生,他們肯定可愛極了,像一個純潔的天使一般。誰能想到生出來的與想象中的完全相反,他們商人還有沒有良心?

看到這些,我不敢相信臺灣發生了那麼多的惡劣事件。這些雖是從前,卻給我們深深的警告。

我根本鎮定不下來!

不要以為你只是社會中的一人,只有團結起來,社會的惡劣情況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