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的土壤相關作文20篇

靈感的土壤 篇1

高一作文 ,764字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土不在厚,有感則行。

不是所有的靈感都來源於學習,也不是所有的靈感都來源於生活。有的時候,也許剎那間的靈感就藏在那黝黑的土壤裡,等待著你潛心挖掘。

我們總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追逐著,尋找那片屬於自己的天地;我們總在馬不停蹄中錯過,錯失那來之不易的時機;我們總在不知不覺中陌路,失去那彌足珍貴的觸心。一瞬間,我們會失去方向,我們會變得迷茫,此時,不如蹲下來靜靜想想,也許眼前那寸土壤,埋有未知的寶藏。+

經過一夜雨水的洗禮,夾著一層淡淡的香草味,那是土壤新生的味道。也許是一粒粒小小的沙礫,但經過不停地翻滾,舞動,最終變成那一寸寸黝黑的泥土。泥土雖不雪白,但卻有淡雅的味道;泥土雖不美麗,但卻有質樸的氣息。或許泥土不如初升的太陽那樣光芒四射,或許新生的泥土不如圓潤的月亮那樣皎潔明亮,但它也有它的靈感,它也有它的光芒。好似新生的嬰兒那樣純潔善良,又好似“無情”的落紅那樣隨風輕揚。

靈感不代表創作,靈感不象徵輝煌。靈感的土壤,即使一片漆黑,也有它別開生面的芬芳。

一步一腳印,踩著的那是泥土的胸膛;一寸一芬芳,根深蒂固的,那是泥的四肢,泥土的心臟。它特有的芬芳是它的默默無聞、毫無怨言;它特有的靈感是它的一寸一步路,一腳一時光。

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對過去的不執著,對當下不怨懟,對未來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對過去的失敗不悲觀,對當前的困境不慌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不攀緣於未來,也不執著於過去,而是安住於當下,把握現在。泥土的一生即是如此,宛如一座時鐘,它的完美不在於走得快,而在於走的準。它的默默無聞,踏踏實實,是人類身體的觸動;它的永不言棄,一步一腳印,是人類靈魂的觸動。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靈感的土壤,我願灑下一樽清酒,敬你那無悔一生的“無情”。

靈感的土壤 篇2

高三作文 ,1003字

靈感來自哪裡?

是內心,大腦,亦或是自己切身經歷的一切一切。我更相信靈感是一個過程,正如一粒花種被埋進土壤裡,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我的靈感總是在我被浸泡在顏料裡的時候閃現,因而他們的出現,總是明媚而色彩豔麗的。只是當時間慢慢沉澱下來,色彩交錯,再亮麗的顏色也因和別的顏色相碰撞,摩擦出矛盾,變成了髒顏色。我想我是愛美術的,打幼時便開始學畫,直到不久前才突然驚覺:自己畫畫,可畫的常常是描摹畫,那些畫作中,只有技巧與模仿,表達著別人的情感,缺失了自己的思想,像傀儡木偶,終不能有自己的生命。縱觀美麗的藝術長河,能將自己的汗水匯聚成激流的,總是一些有創造力的大師。靈感家梵高敞開後印象派的大門,馬丁路德創立了深刻影響後世的基督新教,甚至是流行唱作家,也往往是大膽創新,自成一體的更得人心。這樣的創造力來自靈感,而靈感又來自哪裡?

羅丹說:“任何倏忽的靈感事實上不能代替長期的功夫。”網際網路教父馬雲的成功不是偶然,在網際網路靈感的摩天大廈之下,是他的努力打下的堅實的基礎。如果不是先前的嘗試,堅持與失敗給馬雲了經驗教訓,馬雲又怎能闖出一條有遠見的正確的投資經營路?從海博翻譯社到中國黃頁再到阿里巴巴,對於馬雲來說,這便是一個從播種到開花的過程,若想要讓她開花,就必須給她一個能開花的環境。創造這個環境,需要你花下的功夫自然不能少,靈感的土壤上需要你汗水的滋養。

我便常常要面對這樣一個問題,當有人要求自己畫一幅畫時,不知道自己要畫些什麼,寧願讓別人的建議立馬困住自己的思維,讓別人來發號施令。靈感的土壤也便因為被禁錮住而寸草不生,依賴是靈感的殺手,在還沒探出芽時便穢露已盡。有人說孤獨能增加靈感,不無道理,孤獨者想得多,靈感也便經這樣一種絕美的境地渲染而生長被催化了。思考便是使土壤由貧瘠變得肥沃的催化劑。

“這個世界不是很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靈感通常是帶有偶然性的,如果需要一個人辛苦地刻意地去尋覓,那靈感的出現帶給人的欣喜也便減價了。靈感來源於生活,只要留心生活,像一個攝影師一般地捕捉細節,靈感也不會是鳳毛麟角。

生活中不可能總是陰雨天氣,當陽光眷顧我身邊那些本變成灰白色調的色彩時,和著又潮又冷的水汽,折射出彩虹那般的色澤。在靈感的土壤上,你的播種也許是不經意的,但靈感卻會因著你的付出而成長起來,在她開放之前,誰都不知道她會有多美。而當你不經意時,便會意外地驚喜道:是誰的靈感剎那了芳華?

靈感的土壤 篇3

高一作文 ,804字

我們都知道,愛迪生說過:“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然而他說的這句話還有後半句:“而決定成功的往往是後百分之一。”由此可見,靈感是十分重要的。

“靈感”是什麼?在我們的印象裡,“靈感”是一種很微妙的東西。它指文藝、科技活動中瞬間產生的富有創造性的突發性思維狀態,或指無意識中突然興起的神妙能力,或指作家因情緒或景物所引起的創作狀態。所以我們一般認為靈感的產生具有隨機性和偶然性,正如俗話所說的“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但是要讓“柳”成“蔭”,無論再怎麼隨意吧,也需要適宜的土壤才行。

首先,這土壤的主體是艱苦學習。靈感就是把已有的知識,通過特殊的排列而形成新的東西。那麼首先得有東西讓你排列,並且靈活運用所擁有的知識,才能產生靈感。再者說,如果沒有艱苦學習,就算有了靈感你也不會意識到那是一個好點子。

然後就是長期的實踐、不斷積累經驗。以前常聽到“靈感來源於生活”應該就是這個意思了。充氣雨衣的發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下雨的時候,學生們穿著雨衣,雖然雨不能直接淋溼他們,但雨水順著雨衣流下,滴到褲腿上,風一吹也十分冷。一個同學在深受其害後,有了充氣雨衣的靈感。

認真思考才是最大的分水嶺,前面提到的兩點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而這個就難說了。拿最普通的例子來說,人人都知道蘋果從樹上往下掉,而牛頓卻會思考為什麼蘋果不往上掉或者往左往右掉,所以發現了地心引力。我們都會有一個疑問吧,為什麼往手心哈氣是熱的,而往手心吹氣是冷的呢?有些人知道這是因為空氣流速不同了,然而只是到這種“明白原因”的程度是不夠的。外國有個人就利用木板,在上面鑽洞,把剪掉瓶底、擰掉瓶蓋的空飲料瓶安在上面,有效地把“熱浪”變成了“涼風”—這就是一個好靈感。

豐富的感情也十分重要,有時候快樂、幸福、悲傷甚至絕望都可以帶來靈感。

袁隆平:“靈感是知識、經驗、思索與智慧綜合實踐在一起而昇華了的產物。”

靈感的土壤 篇4

高二作文 ,1024字

沉默不語卻愛好寫作的她,與她相遇在初二的盛夏。兩個有著相同性格的人碰撞在一起如同化學反應一樣給人帶來驚喜,如此,她們相遇成為朋友,相識成為搭檔,相知成為知己。

那時的她總是一身深色的衣服,身上蔓延著一股淡淡的憂傷和冷意,讓人避而遠之,在她的眼睛裡有著與其年齡不相符的顏色。唯有她,只要一個眼神便會飛奔而來不會離開的人,她與她並不相同,她好似永遠都是天藍色的短袖和洗得發白的牛仔褲,給人以親切、溫暖的感覺,雖然甚少言語,卻讓人討厭不起來。

她們亦有著相同的愛好—相約一起去爬山,在山林之中暢談。在山林中她們找回初衷,尋找心靈的感覺,留下一篇篇美妙而又特別的文章。依稀記得,她們在山林之中暢談時那種愉悅的心情,她們說:“自然的一切是那麼美,我們將化身為自然,描繪自然,我們,是自然的孩子。”女孩嚮往著隱居山林的生活,所以她的文章字裡行間都夾雜著對山林生活的嚮往和對現實社會的一些排斥,然而這樣文意的文章和她的融合後會有不一樣的奇妙變化,原本憂傷的文章變得雅緻,讓人感觸頗深。不過一株普通的植物也能在她們筆下變得鮮活,有情緒,有感情,惹人憐惜、感嘆,哪怕一片雲,一落葉都能寫出它們的精彩。

她們是自然的化身,描述自然的一切和一切自然,讓簡單變得美妙,讓普通變得耀眼,讓萬物平凡而耀眼。不需要他人的認可與讚賞,只要,做好自己,就好!她們的文章就是如此平凡,過於平凡,給人以彆扭的平凡,讓平凡給人以不平凡的精彩!

也許她們曾經是孤獨的,是悲傷的,是彷徨的。因為有了彼此,她們有了希望與夢想,有了相信明天會更好的心,有了自己要追求的一切!然而天底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她們終究還是迎來了分別,然而堅固的友誼並沒有因為分別而有絲毫的破裂,雖然未來可能將不會再見,但是她們依舊幸運曾經擁有的美好。她們之間不需要過多的關心與問候,隻字片語便已足夠,然而在寫作上,哪怕隔空萬里,也要一同對方講論自己的文章,不管何時,何地,盡一切可能讓對方聽到。

從陌生到相遇,相識,相知,因為彼此找到創作靈感。不需要博覽群書,不需要查閱資料,對方就是自己靈感的土壤;不需要長篇大論地交流,不需要彼此爭論,對方就是自己靈感的土壤。因為有了對方,自己的人生更加豐富,更加精彩,她們沉默不語卻有著令人豔的默契度,更令人驚奇的是,她們的寫作靈感源於對方,源於對方身上的那抹沉默。

兩個同樣沉默的人碰撞卻擦出了別樣的令人驚奇的火花,她們是彼此的搭檔,是彼此的靈感土壤,是彼此的靈魂知己。

靈感的土壤 篇5

高三作文 ,863字

廣袤的中國大地上無處不播灑著靈感的種子。

聽那溝壑縱橫、粗獷豪放的黃土高原之上,漢子們將腰鼓敲打得震天響,廣闊的天地賦予安塞人不羈的靈魂,而他們便將之擊打成了壯麗的樂章。看那絢麗秀美,綠水青山的雲貴高原,姑娘們和著絲竹翩翩起舞,明媚的山水給予了傣族人灑脫的個性,而他們便將之展現成了迷人的舞蹈。廣袤無垠的中華大地上誕生了多少璀璨的文明,天地之間的靈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等待著炎黃子孫去開拓創造。

然而,現代的中國文藝在世界舞臺上日漸暗淡無光,會不會是因為遠離了孕育它的土地?是時候迴歸了!

當中國大花棉襖、錦繡被單被巧手改造搬上巴黎時裝週的秀場,你是否驚奇那些看似鄉土俗氣的花案也充滿了摩登時尚?當憨態可掬的大熊貓搖身一變成了大英雄風靡全球,你是否驚歎我們的國寶與功夫竟可以如此完美結合?西方不計其數的有心者嗅到了中華土地的芳香,從中汲取了無數的靈感,使之在異域結出累累果實。與其說別人竊取了中華文化,不如好好審視自身的癥結所在。中國現代文藝的大樹上難結豐碩的果實,不是因為中華文化褪色了,而是中國人將頭仰得太高,缺少了從土壤中汲取靈感的思維。

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莫言便深諳這個道理,他將故鄉給他的靈感注入筆尖,寫出了最本真的高密風貌,令無數讀者彷彿身臨其境,彷彿也望見了茂密的田野,聞到了高粱的味道。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成功也正在於攝製組對這份來自土地的靈感極好的運用。它講述中國美食,但又不僅僅是美食。它深挖美食背後食材的性格脾氣,料理人的生活點滴。我們從中能感知到二十四節氣的更替,剛從土裡探出頭來的春筍的歡欣,白胖胖的菌子的成長故事,油鍋裡跳躍著的蔥薑蒜的香氣隔著螢幕也似撲面而來。食鮮賞味要關注大地,文藝創作更該如此。當粗製濫造的浮華失水的娛樂節目充斥著熒幕,需要有一股清風,吹開蒙在人們眼上的迷霧,導引我們低頭審視腳下,肥沃的華夏土地裡,從來不缺文藝創作的靈感。

中華兒女的頭腦不應該是一片貧瘠。要做中華文明承前啟後的接班人,切記從大地中找尋靈感,讓這片土壤滋養身心,創造更多更多的奇蹟。

作者姓名:趙越

靈感的土壤 篇6

高二作文 ,877字

總在追尋我之靈感。

凝神苦思的詩人想得佳句,又或有技藝高超的畫家想讓畫作熠熠生光。

可靈感究竟植根何方?

斜陽草樹,柳絮輕揚,湖畔倒影,鳥雀空啼,這般美妙的景色總能給人以無盡的才思,許多佳作便輕靈的流出了詩人的心底。且看陶潛寄情田園間,南山竹籬孕育了他清新淡雅的文采詩作,但瞧太白行走山水間,奇山峻嶺給予了他遺世獨立的傲骨風姿。如此看來,似乎景色就是那靈感的源泉,輕輕一觸,便有萬水千山走遍,千言萬語溢滿心田。

斷橋幽徑,向晚孤煙,勾起黯然情緒愁無際;遲日江山,燕子鴛鴦,引得人心歡暢情飛揚。“一切景語皆情語。”大家王國維如是說。你若著歡顏,則滿篇盡是欣喜言;你若心慼慼,則落筆皆是辛酸淚。你所看到的風景都帶著情感的影子,你所謂的寫景之作都是情感的延伸,莫奈的《日出》,畢加索的《格爾尼卡》等皆是如此。若是這般思量,那彷彿是情感影響著人對景色的看法,靈感源於情。

可若靈感當真源於景情,那又該如何解釋擁有九十九汗水的人們在紅塵中爭渡著,沉浮著,期冀著成為那一個天才呢?所以我想,靈感的土壤應是情感與景色的交融—生活。

生活,並不只是簡單意義上的存在,它是個體積極地同世界交流,積極的踏上世界脈動軌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不斷的積累和思考,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而生活會賦予你獨特的感悟,久而久之,你的閱歷會更加豐富,腳下的土壤會愈加肥沃。也許在某個你打算去看海棠花的凌晨四點,也許在某個銀河嘩啦向你的心坎上傾瀉下來的夜晚,你所久違所深深期待著的靈感就悄悄悄悄地來到你身邊。仿若萬千紛繁中心頭的一點靈明,你感到世界就像梭羅說的那樣是一塊畫布,通通透透的,你會看到石頭髮芽,向你粗糙的微笑。此時你才明白,生活是你不竭的礦藏,是靈感植根的土壤。

生活本就是景色和情感培育的溫床,它供給著思想最初的營養。川端康成的海棠花夢生長於油鹽醬醋茶的飯桌,牛頓的引力來源於蘋果的碰撞。草葉的勾刺曾帶來魯班的板鋸,家國的淪亡也曾勾起李煜的萬千感傷。所謂的靈感創造出全新的天地,折射出無數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植根於生活的靈感指引我們,我們將走向創新的遠方。

靈感的土壤 篇7

高一作文 ,1083字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題記

當七月的風吹過,陽光灑滿了窗格,我們共同歡樂著,推著同一輛車。時光荏苒,沒了那輛車,也沒了那個慈愛的你。

風猛烈地撕扯著樹幹,窗外的雨滴敲打著脆弱的玻璃,天昏沉沉的,好像將有一場暴風雨來到,我鬱悶的趴著古老的桌子上,看著牆角處的掛鐘一點一點的搖擺著,速度也逾來逾慢的感覺,心裡也開始有著隱隱的陣痛,好像有什麼奇怪的事將要發生。

離開家鄉三四年了,真的好想回去看看,想念我的故鄉,更想念我慈愛的爺爺奶奶。不禁想起艾青說的一句話:“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羈鳥念舊林,池魚思故淵,到底何時才能回到我可愛的故鄉呢?我自問自答道:“可是爸爸媽媽都忙於工作,抽不開身,我也回不去啊,唉!”我無奈地嘆著氣。

“轟隆,砰。”一聲巨響嚇得我迅速蹲在了書桌下。

“啊,什麼鬼,嚇死我了。”我指著天花板怒吼道。

“怎麼了,怎麼了,沒事吧小琪?”媽媽急切地問道。

我還沒來得及回答媽媽,突然電話鈴聲響起。“什麼,什麼時候的事?—好—”母親的臉色漸漸變得陰雲密佈。

“什麼事呀,媽媽?”看媽媽放下電話後,我立馬湊上前去。

“你爺爺—你爺爺他—他不在了—”

還沒待媽媽說完,我就癱坐在了地上,默不出言。

曾經,我們是最親密的爺孫倆,彼此關愛,現在,卻已“天各一方”。

烏雲慢慢消散了,但心中的苦悶卻逐漸變多了。我問母親,在哪裡,什麼時候。她說,就在昨天,還在菜園裡播種的時候,就……

第二天,我們就坐上了回家的火車,卻不是為了去重溫兒時的那份溫馨。

那裡荒草萋萋,路邊還靠著一個殘敗不堪的“落車”,我小心翼翼地踏進那菜園,生怕嚇到了爺爺留下的痕跡。

以前,我經常坐在爺爺的車後,隨著年齡的增長,爺爺拉著我也越來越吃力。爺爺的離開,我最遺憾的事情是,爺爺終究沒有等到我拉著他。

每次到了下雨天,爺爺就會打著傘陪我在雨中玩耍。我經常喜歡拿著鏟子挖中蚯蚓,後來,蚯蚓好像認得了我似的,經常在土裡穿來穿去,硬是不讓我看見它的蹤跡。那時候最喜歡乾的壞事就是抓著蚯蚓和毛毛蟲放在一起,看它們聊天,說笑,久而久之,它們似乎真的認識了。我也對著它們聊天,告訴它們要替爺爺的菜園疏鬆土壤。現在,爺爺走了,那塊地也變得不是那麼肥沃了,也沒有再看見過蚯蚓和毛毛蟲在一塊逗樂的情景了。

次年春,那片地裡長滿了雜草,因為太長時間沒有打理了,藍白色的天空下,可以清楚地看見那幾顆油菜地中間顯眼的墓碑。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愛得深沉。

靈感的土壤 篇8

高一作文 ,846字

靈感是一種奇妙的事物。李太白三杯酒下肚,靈感就來了,“斗酒詩百篇”。可有的人喝得酩酊大醉,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蘇軾稱自己下筆時文思如泉湧,可有的人寫篇文章卻絞盡腦汁。由此觀之,靈感彷彿是與生俱來的,是天才的專屬。

其實不然,靈感的產生是需要滋潤它的土壤的,就像萬物從大地中萌發一樣,靈感決不是憑空而來的。

靈感從自然生活中提取而來的。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被奉為工匠“祖師爺”的魯班正是善於從自己生活中汲取靈感。從草的齒狀邊緣聯想到木鋸,從鴨的腳蹼聯想到船槳。東晉的王右軍,從鵝的優雅姿態中獲得靈感,握筆時食指如鵝頭高昂,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這些無不說明,大自然的現實生活是人類靈感的源泉。

靈感從善於提煉總結中而來的。古今中外,無數人受益於前人所留下的珍貴財富。李時珍從前人編著的《本草》中獲得靈感,編寫出了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的《本草綱目》;屠呦呦從中藥古籍中受到啟發,成功提取出抗瘧新藥青蒿素;孔子從上古社會的淳樸民風中獲得靈感,提出了“大道之行也”的理想社會;馬克思從德國古典哲學中獲得靈感,形成了自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些無不說明前人的智慧是人類靈感的寶藏。

靈感從親身經歷的生活現實中而來。現實生活往往成為靈感的觸發器。曹雪芹以自身經歷為線索,披載十年,增刪五次,創作了“字字讀來皆是血”的《紅樓夢》。老舍以一個北平車伕的奇特遭遇為線索,融入了當時殘酷的社會現實,創作了《駱駝祥子》。雨果創作了《悲慘世界》,德萊塞創作了《美國的悲劇》,亦是如此。這些無不說明,現實生活是人類靈感的出發點。

有的人之所以缺乏靈感,並不是因為缺少才情,而是因為缺乏靈感萌芽的土壤。自然,歷史,現實,這些都是生活靈感的沃土。讓我們用心靈來感知自然、感知生活,用記憶來追溯歷史、思索未來,用智慧的眼光發現現實生活中的一草一本,不斷地積累和總結,悉心培育內心靈感的土壤,那麼總有一天,靈感便會在心中悄悄萌芽。

靈感的土壤 篇9

高考作文 ,938字

品過無數本書,閱過無數個人,每當提到文章,筆下便湧出無數文字,靈感織成一片雲錦,猶如流星般向遠空奔去,留下的只有兩字——思念。

夜空是一片芭蕉葉,月亮是芭蕉葉上的一顆露珠,手指輕輕一碰,它就落了,此等寂寞之景叫人分外想家。

一步踏盡一樹白。皎潔的月光灑下,庭前的桂樹被鍍上一層銀裝,氤氳的桂花香在銀色裡擴散,勾起了我對桂花餅的回憶。

潔白圓潤的麵糰靜靜地躺在砧板上,等待一雙巧手。那雙棕黃、靈巧、柔軟的大手把握著麵糰,時而手捏,時而掌握,時而指搓,麵糰逐漸有了模樣。外婆曾說:“揉麵和過日子一樣,急不得,毛糙不得。得慢慢地揉,細細地搓,做出的麵糰才好吃,才有味。”外婆做了幾十年面師傅,她的話我至今謹記。挖一勺桂花餡,細心地將其裹進麵皮裡,包好,塑形。搬一張小板凳,坐在庭院外面,期待著外婆端出噴香的桂花餅。外婆坐在身旁,遞來一塊小餅,吃上一口,便覺得莫大的滿足。細膩的餅皮和可口的餅餡在嘴裡流香,似是展示著外婆幾十年來對工作的認真和對生活的細細經營。以往,每年中秋都能吃上外婆的桂花餅。可如今,一步踏進大城市,卻再也嘗不到桂花餅的芬芳。驀然回首,只有一棵銀裝素裹的桂花樹和外婆輕柔的教導駐立在記憶深處,供我慢慢回憶。

一橋輕雨一傘開。江南多雨,自然不缺橋,溫和溼潤的環境造就了南方獨特的文化,平日裡少有的贛戲班子來到鎮上,外婆便打算帶我午後去看。於是白天便偷閒去同學家玩。孩子玩性重,很快便忘了時間。若不是同學提醒,到差點忘了要赴外婆的約。匆忙地跑在巷道小路上,天上下起了小雨。橋頭是約定的地方,心裡有些忐忑,畢竟知道外婆是很喜歡唱戲的。這次失了約,怕是要惹外婆生氣了,想到這,腳步不由加快了。遠遠望見一個撐著傘的婦人,獨自站在橋頭,似在張望些什麼。“外婆,我,我遲到了。”我低下頭來,不敢與眼前的人對視。她摸了摸我的頭:“沒事,咱們晚些到就是了,可你下次得守時啊。”聽著外婆溫和的話語,心裡平靜了不少,也變得更喜歡與外婆相處了。沒有責罵,沒有過多的話語,我懂得了守時的道理,也開始對家鄉的戲曲產生了興趣。

光陰流轉,十年後的我坐在書桌前,聽著熟悉的採茶戲,墜入無邊的思潮。

靈感的土壤 篇10

高一作文 ,802字

撐一支長蒿,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沿著蜿蜒的河流,碧波盪漾。你,是否尋到了彼岸,那一片淨土,看到觸碰你靈感的柳絮在飛揚。

我的心中,亦有一片土壤,那裡燦爛於陽,照耀著我的靈感不斷成長。當我沉下心來,踏足其間——那飄散著悠悠墨香的世界。氤氳了一地韶華,瀲灩瞭如水的時光。

牽一黃牛,與它對言。對餘華,始於《活著》的初見。福貴一生中經歷坎坷波折,有一段滄桑的過往。面對家人一個個離他而去,他的內心上又有多少舊時的痛、新添的傷呢?當他親手去埋葬自己的兒子,看著黃土一次次落在兒子身上,顫抖的雙手,泛淚的雙眼,滿是傷痕與不捨。最後,福貴坐在田地上,面對著黃牛,一遍又一遍地念出家人的名字,彷彿他們就在自己的身邊。讀罷,不禁淚朦朧,靈感漫上心頭。是對福貴的同情,更是明白了要好好活著。珍惜身邊的人,且行且珍惜。不負於心,不負此生。

待落日的餘暉散在窗櫺,置一木椅,沏一香茗,捧上《納蘭詞》,別有一番風韻。翻開納蘭清麗的詞章,就這樣,跨越百年的隔閡,佇立在光陰的阡陌上,任往事的清風拂面,與一位叫納蘭容若的才子相逢。白衣勝雪,才冠三樑。一點若只如初見的開始,一段秋風悲畫扇的結局。納蘭把自己的一生都寫進了飲水詞中。雖在今日,依舊可以嗅到那沉浸百年的芬芳。是“欲訴幽懷,轉過回闌叩玉釵”的情竇初開;是“迴廊一寸相思地,月落成孤倚”的隻影闌珊。捧讀《納蘭詞》,我看到了一個尋跡於繁華著錦渴望布衣清歡,一個生長在無憂無慮環境中華貴多情的納蘭容若。不管多久,讀此清詞,皆有才下脣齒,又上心頭之感。我知道了,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攏一月書,沏一舟茶,賞一古樹,待其開花。

我駐足於這片淨土,不問歸期,種月耕雲,我開始沉浸於這一片淨土,晨鐘暮鼓,安之若素。

我愛這片土壤,這裡陽春三月,靈感飛揚。我明白了,其實發現生活的美好,純粹而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