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努利數

[拼音]:dibiao taxian

[英文]:earth surface collapse

由隱伏的溶洞或表土層中潛蝕土洞突然垮塌引起的地面變形。廣泛分佈於喀斯特發育區,是喀斯特區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之一。20世紀50年代以前,這類塌陷大多是在自然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對它們的研究也只限於定性描述。其後,隨著喀斯特區經濟建設的發展,人為因素誘發了大量地表塌陷,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如廣東凡口鉛鋅礦,1965年礦井開始疏幹排水,至1979年地表開裂塌陷,產生大小陷坑達1600多個,使7萬平方米建築物和近千畝農田受損,4000米鐵路和1500米公路遭到破壞。

裸露型喀斯特區內的地表塌陷是淺埋隱伏溶洞垮塌的結果。在這類地區進行建設,應先查明隱伏溶洞的發育狀況及其頂板的穩定性。覆蓋型喀斯特區內的塌陷則是表土層中因潛蝕和大氣的負壓或正壓作用而形成的土洞突然垮塌所造成的。淺部喀斯特發育,能為上覆土層的潛蝕提供滲流出口,上層結構利於潛蝕,表層潛水可在天然或人為條件下向下層滲流,且有足夠大的滲流梯度等是這類塌陷產生的前提條件。當喀斯特含水層中的水位經常大幅度升降,因而常在淺部溶洞中產生真空吸蝕或正壓衝擊時,更易於促進這類塌陷的發展。在天然喀斯特水位接近或高於表層潛水位的地區,塌陷的發生只能與抽(排)水引起的喀斯特水位降低相聯絡。故在這類地區進行建設時,為防止地表塌陷的危害,應避免在建築區附近人為地降低喀斯特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