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職能

[拼音]:geshita xinlixue meixue

[英文]:Gestalt esthetics

運用格式塔心理學原理解釋藝術和審美現象的審美心理學學說。“格式塔” (Gestalt)為德語的音譯,是“完形”的意思。這一概念最早由奧地利哲學家 C.von艾倫費斯(1859~1932)在其著名論文《論格式塔性質》中提出。“格式塔”作為一個心理學派別,其創始人是德國的M.韋特海默(1880~1944)、W.柯勒(1887~1967)和 K.考夫卡(1886~1941)。柯勒的學生 R.阿恩海姆(1904 ~ )用格式塔心理學理論系統地解釋視覺藝術的創造和欣賞,形成了一套以格式塔原理解釋藝術現象的理論,成為西方最有影響的審美心理學派別之一。

一般特徵

“格式塔”或“完形”並不是指物件的某種完整形狀,而是指知覺一件事物時感受到的有關該事物的整體形象。這一知覺整體不是諸感覺所獲得的印象或資訊的相加,不是象用磚砌牆那樣由要素疊加而成,而是無意識的知覺活動依照自身的規律組織而成。例如音樂中的某種曲調,其完形並不是音符的相加,即使音高和速度發生變化,這個完形仍然存在。考夫卡曾以格式塔原理考察了藝術的一般特徵。他指出,任何藝術品都是一種獨特的“完形”,這種“完形”的最典型和最突出的特徵,是它自身具有著種種固有的“吸引力”或“需求”,它使我們作出反應並不是因為它恰好滿足我們某種要求或慾望,而是它自身結構中所具有的某種區別於其他任何事物的獨特性質。以一張面孔為例,如果它具有“美”的性質,便“要求”我們去讚賞它;如果它具有痛苦的表情,便“要求”我們去同情它;但當我們試圖弄清究竟面孔的哪一部分發出了這種要求時,我們就會發現,無論哪一部分都不會發出這種“要求”,因為這種“要求”是由面孔的整體結構決定的,不管它的哪一部分發生了變化,這種“要求”便會立即改變。一張仁慈的臉,假如將它的嘴角部分改動得有點下垂,其仁慈的表情便立即變為虛偽的做作,從而由使人喜愛變為使人厭惡。考夫卡指出,藝術作品就是這樣一種類似面孔的完形,它有自身特有的緊湊連貫的結構。在這樣一個結構之內,任何一個“部分”都“需要”其他的部分,而整體結構也有著自身特定的“需求”,這是一種完全不同於飢餓的人對食物之需求的特殊的“需求”,理解這種“需求”,是理解藝術現象的關鍵。在觀賞一件藝術品時,雖然我們自己的心境完全不同於藝術品自身結構所“需求”的那種心境,我們的個性也不同於藝術家的個性,但我們仍然欣賞它,認為它美,這完全是藝術品自身的“需求”所致。

用“格式塔”需求的觀點解釋藝術創造,便說明創造不是一種滿足自我的某種慾望的活動,而是受“格式塔”本身需求的驅使和指導。不同的藝術品具有不同的客觀需求,例如這幅畫可能是某種性格的實現,另一幅可能是“美”(或崇高、悲)的實現。不同的“要求”又會產生不同的步驟、程式或突出點。如:有的要求突出人體的三度性,有的要求強調與周圍空間的關係,有的要求突出人體的生命力而對它的三度特徵卻無過高要求,甚至讓它以平面性的構圖出現。考夫卡認為,有無能力滿足自己想象出來的物件本身的需求,是區別藝術家同普通人的標誌。物件本身提出的要求越高,滿足它也就越困難。

審美知覺中的結構同形

格式塔審美心理學的最主要的貢獻,是阿恩海姆對審美知覺的系統研究。阿恩海姆指出,眼睛對外物的觀看,實則是一種視覺判斷。看到一個事物,意味著把握或判斷該事物的整體式樣,這一式樣是知覺運用自身的先天組織能力把它同複雜的背景分離開的結果。而組織活動又是按照知覺的固有規律“簡化律”進行的。所謂簡化律,就是眼睛在觀看外物時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力將外物改造成最簡單的形狀的規律。各地出土的藝術品中之所以具有某些相同的簡化式樣,靜止的式樣中之所以會見到運動,平面的圖案中之所以會見到空間,都無不與知覺簡化律有關。凡成熟的藝術家,都能利用這種內在的簡化傾向,以儘可能簡約的形象去直接揭示事物的本質或人類感情。

阿恩海姆認為,藝術式樣的和諧、平衡、運動、有機統一都是由“視覺力”實現的。視覺力不僅能判斷出某事物在整個視域中的位置,包括空間位置以及在大小、亮度值和距離方面的位置,而且能將整體式樣中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看成是一種力的作用圖式。正是這種力的作用和平衡,視覺式樣才具有了運動、平衡、生命力等特徵。這種力的作用並不是一種幻覺,而是外部式樣在大腦皮層的生理電力場內刺激起的生理電力式樣的心理對應物。

阿恩海姆還指出,眼睛觀看無生命事物或抽象式樣時見到的情感表現性質,不是觀看者單方面從自己的內心投射到外物中的,不是什麼移情作用,而是外物特有的組織結構激起的生理電力式樣的心理對應物。如果某種事物在大腦皮層中激起的電力式樣同某種人類情感本身具有的生理電力式樣同形或同構,這種事物之式樣看上去便有了人類特有的情感表現。以橢圓形為例,它本質上是一種力的軌跡,而且是兩個不同方向上的力達到折衷之後的結果,因此它本身就具有柔和圓潤性。這種式樣在大腦皮層中激起的生理電力式樣同樣也是柔和圓潤的,這樣,它就與某種溫柔的人類之情達到同形,從而具有了溫柔的情感表現性質。從這一意義上講,表現性是外部式樣的固有性質,但又受到人本身的知覺傾向的制約,就象色彩、明暗也受到知覺的制約一樣。

格式塔學派從心理角度對人類審美知覺的探討,使人們對審美活動的特殊性以及某些迄今為止尚模糊的概念,如“感性認識”、“感性顯現”、“直覺判斷”等,有了較科學的認識。但是其中也有許多顯而易見的弱點和錯誤,例如,很少考慮到社會實踐因素,常常混淆動物與人的界限,把複雜的事物簡單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