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君玉(1894~?)

[拼音]:jieji douzheng

[英文]:class struggle

利益根本對立的階級之間的對抗和衝突,是解決對立階級之間矛盾的基本手段。階級鬥爭是社會分裂為對立階級後的產物,是階級矛盾激化的結果。不同階級在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和對生產資料佔有關係的不同而引起的經濟利益的不可調和,是階級鬥爭的根源。各階級在經濟利益上的根本對立,必然表現為政治上的對立和鬥爭。剝削階級通過加強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統治地位來維持和保護其經濟上的統治地位。被剝削階級為了擺脫被剝削、被壓迫的地位,必然進行激烈的反抗和鬥爭。在階級社會中,對立階級之間的鬥爭是不可避免的,它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及由此決定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的集中表現。在階級社會中,階級鬥爭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既表現在社會形態的質變形態中,也表現在同一社會形態發展的量變過程中。階級鬥爭的基本形式有經濟鬥爭、政治鬥爭和思想理論鬥爭。其中政治鬥爭是主要形式。

人類社會分裂為階級之後,經歷了三個剝削階級相繼統治的社會形態,即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在這三個社會形態中,各自存在著兩個相互對抗的基本階級,即奴隸主和奴隸、地主和農民、資本家和工人。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奴隸主和奴隸、地主和農民之間的對立往往為等級制度所掩蓋。在平時,表現為千千萬萬個別之間的對立,只是當形成全國性的武裝暴動時才表現為整個階級之間的鬥爭。在資本主義社會,由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點,以及因社會經濟文化水平的提高,各階級成員的全國性聯絡大大加強,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已成為全社會內整個階級之間的對立。因而,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鬥爭是人類歷史上發展程度最充分的階級鬥爭。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鬥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但無產階級專政不是階級鬥爭的結束,而是無產階級在新形式、新條件下繼續進行階級鬥爭的強有力的工具,無產階級必須運用自己掌握的國家政權,鎮壓剝削階級的反抗,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大力發展生產力,實現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在社會主義社會,剝削階級已經消滅,對立階級之間完整形態的鬥爭也已消失。但由於國內因素和國外因素的影響,階級鬥爭作為一種社會現象還在一定範圍內長期存在,並且在某種條件下還可能激化。但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的矛盾大多數不具有階級性質,階級鬥爭已經不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隨著人類向共產主義過渡,階級將最終消亡,階級鬥爭也將最終歸於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