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爾納,L.

[拼音]:weilaizhuyi

[英文]:Futurism

20世紀初的文藝思潮和運動。流行於義大利,影響到西方各國。未來主義的發起人是義大利詩人、戲劇家F.馬裡內蒂,美術方面的代表人物有C.卡拉、U.博喬尼、G.巴拉、G.塞韋里尼等。1909年2月20日,馬裡內蒂在巴黎《費加羅報》發表未來主義宣言,號召創造與新的生存條件相適應的藝術形式,宣告未來主義的誕生。翌年2月11日,由卡拉、博喬尼、L.魯索洛、巴拉和塞韋里尼在米蘭簽署的《未來主義繪畫宣言》發表,呼籲畫家們發展未來主義的風格。同年4月,發表《未來主義繪畫的技法宣言》。1912和1914年,又分別有關於雕塑和建築的宣言發表。1911年秋博喬尼、卡拉和魯索洛從米蘭到巴黎研究立體主義。1912年2月,在巴黎舉行首次未來主義展覽,並先後在倫敦、柏林、布魯塞爾、漢堡、阿姆斯特丹等10餘處巡迴展出。之後,又相繼組織了2次未來主義展覽。馬裡內蒂於1914年到聖彼得堡和莫斯科訪問和發表演講。這些活動,都擴大了未來派在歐洲各國的影響。

未來派認為,20世紀初工業、科學、 技術、交通、通訊的突飛猛進,使客觀世界和社會生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新時代的特徵是機器和技術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速度、力量和競爭。“我們宣告,由於一種新的美感,世界變得更加光輝壯麗了。這種美是速力的美。一輛快速行駛的汽車,車框上裝著巨大的管子,像是許多條蛇在爆發地呼吸……如機關槍一般風馳電掣的汽車,比帶翅的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像更美(1909年,《未來主義宣言》)。”他們把戰爭、暴力和恐怖都看作是摧毀舊世界,創造新未來所必需的手段,都給予讚美和歌頌,認為“戰爭是使世界唯一的潔身之道”,“偉大的交響樂”,宣稱他們歌頌“敢作敢為的運動,狂熱的失眠,急速的腳步,翻筋斗,打耳光,拳鬥。”

未來主義全盤否定傳統文藝的價值,認為人類的文化遺產和現存的文化都是腐朽、僵死,與現時代的精神不相容的。他們的口號是“摒棄一切博物館、圖書館和學院”,反對一切模仿的形式,反抗和諧和趣味高雅,否定藝術批評的作用。未來主義的美學主張與表現主義、未來主義有相同的地方,只是他們特別強調錶現運動和力量,口號更激烈,綱領更明確,虛無主義的色彩更濃厚。

未來主義的理論反映了一群義大利的年輕美術家要求創新的意圖。他們不滿足義大利文藝在19世紀停滯不前、落後於歐洲其他國家的狀況,希望本民族的文藝跟上前進的步伐。他們的藝術追求,也確實受到工業和科技革命鼓舞的一面。但是,未來主義又是在義大利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情況下出現的,它既多少反映了義大利民族自我覺醒和自我奮起的精神,又反映了這個民族在歷史轉折時期徬徨、不穩定、虛無和偏激的弱點。H.貝格鬆強調直覺在創作活動中的重要性和F.W.尼采強調人的自由本能、力的慾望以及擺脫一切道德法則,肯定、相信過去被禁絕、受鄙視和詛咒的一切的主張,對未來派的影響很大,作用也是雙重性的。一方面促進和鼓舞了文藝家們大膽探索和求新的精神,另一方面,使未來派染有濃厚的主觀主義和虛無主義的色彩。

在政治傾向上,未來主義有左翼和右翼。其右翼適應了義大利壟斷資產階級貪婪的擴張野心和民族主義、軍國主義的狂熱情緒。當1912年義大利政府發動侵略衣索比亞的戰爭時,馬裡內蒂等一批未來主義者發表宣言,表示支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少未來主義作家和藝術家狂熱地歡呼這場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並志願到前線作戰。1918年,馬裡內蒂等人建立未來黨,與B.墨索里尼合作,一些未來主義文藝家用作品為法西斯作政治宣傳。

未來主義從其發端時日起,就受到了立體主義的影響,但不同於關注機械的靜態美的立體主義,他們對運動表現出狂熱的情緒,他們利用立體主義的分解物體的方法來表現動的場面和動的感覺。未來主義在初期,還採用了新印象派的點彩手法。典型的未來主義作品熱衷於用線和色彩描繪一系列重疊的形和連續的層次交錯與組合,並且用一系列的波浪線和直線來表現描繪光與聲音,表現人們在迅疾的運動中所感覺到的印象。

巴拉是從新印象主義轉向未來主義的畫家,是油畫《拴著皮帶的狗》的作者。他描繪一隻賓士的狗和女人的足,將一連串的運動凝縮成一個個變化的階段,畫面奔跑的狗有幾十只腳。塞韋里尼是融匯了立體主義語言的畫家,他善於用幾何形的語言表現動態。卡拉是聯絡未來主義與形而上畫派的橋樑人物。畫家和雕塑家博喬尼是未來派中的核心人物,也是1912年4月發表的未來主義的雕塑宣言的作者,他的一系列宣言、文章和言論,收在文集《未來主義的繪畫和雕塑》中;他主張要從力動的觀點來表現客觀事物,建議更多地採用抽象符號,《空間中連續的形》(1913)是他表現運動中錯綜複雜的印象和連續動感的代表作。未來主義對達達主義、德洛內的俄耳浦斯立體主義、俄國的光線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都有一定的影響。俄國的未來主義運動以及與之相近的抽象構成主義,都受到它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