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雷茲,E.

[拼音]:aoban yinshua

[英文]:intaglio printing

基本印刷方式之一。印版的圖文低於空白部分,印刷時全版著墨,然後刮拭版面,使僅在圖文部分留有油墨,轉移到承印物上,成為印刷品。可分為雕刻凹版、照相腐蝕凹版與電子雕刻凹版 3類。

雕刻凹版

由版畫藝術發展而來。義大利金銀匠M.菲尼圭拉於1452年發明。當初全是手工雕刻,後來有化學蝕刻,近代已儘量使用機械。版面由深淺和粗細不同的點和線組成。印刷品的線條略凸,光潔清晰,可防偽造,故多用於印刷鈔票、郵票等有價證券。

照相腐蝕凹版

19世紀後期,生於波希米亞的畫家K.克利克,運用前人的照相術、碳素紙過版等成果,發明了照相凹版和用刮刀的凹版印刷方法。版面圖文的著墨部分為有規則排列的細小孔穴(網穴),一般呈正方形,大小相同,但深淺不一,容墨量不同。其印刷品墨色厚實,並能取得與原稿影象色調層次完整一致的印刷效果,是凹版印刷用得最普遍的 1種,所以也稱為傳統照相凹版。半個多世紀以來,已發展了幾種新的照相腐蝕凹版,如參照膠印網點結構,其著墨孔穴大小不同,而深淺一致或不一致,印刷質量較好。

電子雕刻凹版

20世紀中期,開始有凹版電子雕刻機,它用掃描頭和電腦控制的鑽石刻刀,在滾筒上刻出圖文的著墨孔穴呈倒金字塔形,大小和深淺都有變化。其印刷質量不亞於照相腐蝕凹版,並具有操作簡單、製版時間短、無廢液處理問題等優點。

近代凹版印刷的印版大都製作在圓滾筒表面,採用圓壓圓的印刷方式。通常壓印滾筒在上,印版滾筒在下。印版滾筒下部浸在油墨槽中,版面從槽中取得油墨 (也有用墨泵噴墨或由浸在墨槽中的墨輥傳墨給版面 )。墨槽上方設有薄鋼片刮刀壓在印版滾筒表面,刮除版面上無圖文處的油墨(也有用逆向旋轉的揩墨輥揩拭的)。留存於版面圖文著墨孔穴(或線)內的油墨,在轉到兩滾筒相切處時轉移到通過該處的紙(塑料膜、鋁箔等)上,印出圖文(見圖)。

複製單色或彩色照相稿與膠印或銅版凸印等相比較,具有墨層厚、層次豐富、印刷質量好、廢紙率低、印版耐印、能長久存放等優點,尤其在粗質紙、玻璃紙、塑料膜、金屬箔上印刷效果好。但凹版製版時間長、費用高,所以只有質量要求高的彩色圖片、畫冊、畫刊、書刊插圖、明信片、商標、包裝裝潢、有價證券、建築裝飾材料等適合採用凹印。而且印刷產品數量大,用凹印才較為合算。又因印小號文字質量不好,故以文字為主的書刊不用凹印。

凹印油墨因須易於進入印版的著墨孔穴並轉移到紙上,所以流動性要好,常用易揮發的苯類為溶劑。為防止溶劑汙染空氣和防火,須重視密閉各汙染源、回收溶劑及工作場所的通風換氣。對於要求不降低印刷質量的水基凹印墨的研究和應用,國內外都在積極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