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正教會

[拼音]:Maqinuo Fangxian

[英文]:Maginot Line

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防德軍入侵而在其東北邊境地區構築的築壘配系。以法國陸軍部長A.-L.-R.馬奇諾的姓氏命名。

法國對邊境工程設防問題的研究始於1919年。1925年制定了在邊境構築獨立築壘地域配系的計劃,1927年決定先在其東北邊境構築梅斯、勞特爾和貝爾福 3個獨立的築壘地域(前兩個築壘地域在有的文獻資料中也分別稱為洛林、阿爾薩斯築壘地域),並於1928年開始施工。由於德國重振武裝,法國朝野強烈要求加強法德邊境設防。1929年12月馬奇諾任陸軍部長,經他努力,法國國會於1930年通過了沿東北部邊境修建綿亙防線的鉅額撥款。於是,防線即全面展開施工,至1936年基本建成。整個工程耗資達60億法郎,土方工程量達1200萬立方米。鑑於A.希特勒德國1935年吞併了薩爾區,1936年佔領了萊茵蘭,法國副總理兼國防部長E.達拉第遂於1937年決定從馬奇諾防線北端,沿整個法國-比利時邊境直至北海邊,構築達拉第防線,並對馬奇諾防線進行加強,工程一直進行到1940年5月德軍對法國發起進攻時為止。

馬奇諾防線的位置自隆吉永至貝爾福,全長約390公里。包括梅斯築壘地域、 薩爾氾濫區、 勞特爾築壘地域、下萊茵築壘地境和貝爾福築壘地域。整個防線由保障地帶(縱深 4~14公里)和主要防禦地帶(縱深6~8公里)組成。工程構築以梅斯和勞特爾兩個築壘地域最強。薩爾氾濫區是利用天然的江河障礙和沼澤地構成的,1935年以後才開始構築工事,設防最為薄弱。下萊茵築壘地境以萊茵河、 羅訥河-萊茵河運河為天然屏障, 僅在萊茵河沿岸地區構築了由永備射擊工事組成的支撐點。在梅斯和勞特爾築壘地域的最重要地段構築有地面和地下部分相結合、適於環形防禦的綜合工事群。其地面部分為裝甲或鋼筋混凝土的機槍工事和火炮工事,地下部分有數層,包括指揮所、人員休息室、食品儲藏室、彈藥庫、 救護所、電站、 過濾通風室等。工事之間都有通道連線,通電動車。射擊工事內的武器都是專門設計安裝的。整個防線共構築各種用途的永備工事約5800個,密度達到每公里正面15個。最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的頂蓋和牆壁厚度達3.5米,裝甲塔堡的裝甲厚度達300毫米,均能抗420毫米臼炮炮彈兩發直接命中。防線內的防坦克障礙物主要有防坦克壕、崖壁、斷崖及金屬和混凝土樁砦,並用地雷場加強。防步兵障礙物一般為金屬樁或木樁鐵絲網,有的地段還設定了通電鐵絲網。

馬奇諾防線的建成,使希特勒德國軍隊不得不避開德法邊境正面,另選進攻法國的方向。1940年5~6月,德軍主力通過阿登山脈,從馬奇諾防線左翼迂迴,在蒙梅迪附近突破達拉第防線,佔領了法國北部,接著進抵馬奇諾防線的後方,使防線喪失了作用。防線陷落的根本原因,除法國在政治上實行綏靖主義的錯誤政策外,還因為法國在戰爭指導上犯了嚴重錯誤。它實行消極防禦戰略,片面強調防線的作用,不重視裝甲兵和航空兵的發展,缺乏戰略預備隊。對德軍進攻方向和進攻能力缺乏正確判斷,完全沒有預料到德軍裝甲兵和摩托化步兵部隊在良好的工程保障條件下能夠通過阿登山脈進攻法國。馬奇諾防線本身也存在弱點,主要是沒有形成較大的戰役縱深,工事只適合消極防禦的需要,不能保障守備部隊廣泛機動和適時出擊。另外,防線的左翼,因達拉第防線工程薄弱而得不到可靠的掩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