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仙花

藥材名稱:大九股牛

名稱出處:《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概況

異名:九子不離母(《漢拉英中草藥名錄》),綠天麻、大接骨、多檳槭(《中藥大辭典》)。

基源:為漆樹科九子母屬植物羊角天麻的根。九子母屬全世界約2種,中國均有。

原植物:羊角天麻Dobinea delavayi(Baill.)Baill.

形態:多年生亞灌木狀草本。根狀莖粗大,圓柱形,紫褐色;莖帶紫色,具條紋,上部疏被微柔毛,下部無毛。葉柄長1.5~6cm,上部葉無柄或近無柄;葉片膜質至薄紙質,心形或卵狀心形,長6~11cm,寬3~9cm,上部的葉較小,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或急尖,邊緣具不整齊的鋸齒,葉面疏被微柔毛或近無毛,葉背被微硬毛,脈上較密;側脈5~7對,在葉背突起,細脈在葉背略顯。雄花序聚傘總狀或聚傘圓錐狀,頂生或生於上部葉腋,長8~15cm,被柔毛;苞片長約2mm,被柔毛;花梗纖細,長1~1.5mm,被柔毛;花萼無毛,裂片鈍三角形;花瓣匙形。長約1.8mm,基部具爪,無毛;雄蕊8,4個較長與花萼裂片對生,花絲線形,長約2mm,花葯卵形,長約0.4mm,4個短的與花瓣對生,內藏或略伸出,花絲長1~1.5mm;花盤紫紅色;不育子房圓錐形,長約1mm,被柔毛;雌花序總狀,頂生或生於上部葉腋,長7~14cm,被柔毛,果時下傾;花梗與苞片中脈下半部合生,被柔毛,長約0.3mm;苞片膜質,橢圓形,長約1.5mm,寬約1mm,被柔毛,邊緣具睫毛;無花萼、花瓣及雄蕊;花盤無毛;子房圓球形,直徑約0.5mm,無毛或疏被柔毛,具脈紋,著生在苞片的中下部;苞片果時擴充套件,闊橢圓形或近圓形,直徑2~2.5mm先端圓形,全緣或具齒,具網狀脈,被疏毛或近無毛,邊緣具細睫毛,花柱宿存。(圖見《中國植物誌》.第45卷.第1分冊.圖版38:1-7)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100~2300m的向陽草坡或灌叢中。分佈於四川西南部、雲南中部至西北部。

生藥

採集:秋、冬、春季挖,洗淨,切片,晒乾。

貯藏:置乾燥處,防蛀。

藥性

性味:微苦,涼。

功效:清熱解毒,止痛,止咳。

主治:肺熱咳嗽,腮腺炎,乳腺炎,疔瘡腫毒。 《中藥大辭典》:“消炎,止痛,止咳,攆瘡毒。治肺熱咳嗽,乳腺炎,腮腺炎,癰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研末或泡酒。外用:研末調敷。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昆明民間常用草藥》:“治肺熱咳嗽:大九股牛根(去皮)15g,響鈴草6g,瓦草6g。共研末,每服6g,日服2次。” ②《昆明民間草藥》:“治乳腺炎,腮腺炎,癰瘡,癤毒:大九股牛、重樓、白及、小粘藥、五香血藤,等份研末,蜂蜜或醋調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