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蔥
藥材名稱:糯米糰
名稱出處:《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概況
異名:玄麻根(《四川中藥志》),糯米藤根(《貴州草藥》)。
基源:為蕁麻科糯米糰屬植物糯米糰的根。
原植物:糯米糰Gonostegia hirta(Bl.)Miq.[Memorialis hirta(Bl.)Wedd.]
餘項參見“糯米藤”條。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收根及全草,鮮用或晒乾。
藥性
性味:甘、苦,涼。 ①《全國中草藥彙編》:“淡,平。” ②《福建中草藥》:“甘、微苦,涼。” ③《貴陽民間草藥》:“酸、辛,寒。”
功效:清熱利溼,解毒消腫,健脾消食,止血。
主治:消化不良,食積胃痛,疔瘡,癰腫,瘰癧,痢疾,白帶,小兒疳積,吐血,外傷出血。 ①《天寶本草》:“治跌打傷,癢癧,諸瘡癰疽發背。”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消化不良,食積胃痛,白帶;外用治血管神經性水腫,疔瘡癤腫,乳腺炎,跌打腫痛,外傷出血。” ③《峨眉藥用植物》:“根:搗爛,敷治刀槍傷。” ④《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增血液,健脾胃,固中養血。燉肉內服治心臟衰弱。” ⑤《四川中藥志》:“健脾補腎。治乳炎及小兒疳積。” ⑥《貴州民間方藥集》:“補虛,催乳。” ⑦《貴州草藥》:“治療瘡,九子瘍,小兒食積脹滿,外傷出血。” ⑧《廣西藥用植物名錄》:“全草:用於腹瀉,瘧疾;外用治瘡癤,拔鐵砂。” ⑨《雲南中草藥》:“接骨生肌,消炎止瀉,治痢疾痛經。” ⑩《福建中草藥》:“治吐血,溼熱,白帶,對口瘡,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鮮品30~90g);或燉肉。外用:適量,搗敷。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全國中草藥彙編》:“治小兒腹瀉:糯米糰根、飛來鶴各15g,刺梨根12g,積雪草、馬蘭、焦米各9g,青木香、藿香各3g。水煎服。” ②《安徽中草藥》:“治溼熱白帶:糯米糰30g,椿根白皮15g,木通6g。水煎服。” ③《安徽中草藥》:“治急性黃疸型肝炎:鮮糯米糰、糯稻根各60g,水煎服。” ④《安徽中草藥》:“治跌打損傷:鮮糯米糰3份,鮮半夏1份,搗敷傷處,幹則更換。” ⑤《廣西中草藥》:“治下肢慢性潰瘍:糯米糰、三角泡、桉樹葉各適量。搗爛敷患處。” ⑥江西《草藥手冊》:“治瘰癧:糯米糰、夏枯草、接骨金粟蘭、蛇含和酒搗爛敷患處。” ⑦江西《草藥手冊》:“治蛇頭:糯米糰全草、米酒糟,或糯米糰草、蛇含、桂花樹皮,搗爛調桐油敷患處。” ⑧《江西草藥》:“治蛇咬傷:糯米糰根、扛板歸各適量,水煎外洗;另用鮮糯米糰根適量,搗爛外敷。”
單方應用:①《全國中草藥彙編》:“治血管神經性水腫:鮮糯米糰根適量,加食鹽少量同搗爛,敷患處,4~6小時換藥1次。” ②《安徽中草藥》:“治癤腫初起:鮮糯米糰適量,紅糖少許,搗爛敷患處,幹則更換。” ③江西《草藥手冊》:“治無名腫毒:糯米糰根,加白糖(未出頭的加食鹽)搗爛敷患處。” ④江西《草藥手冊》:“治創傷出血、淺潰瘍久不收口:鮮糯米糰全草,搗爛外敷。” ⑤《浙江藥物志》:“治吐血,腹瀉、痢疾:糯米糰根30~60g,水煎服。” ⑥《浙江藥物志》:“治食積胃痛:糯米糰全草30~60g,水煎服。” ⑦《貴州草藥》:“治小兒積食脹滿:糯米糰根30g,煨水服。” ⑧《雲南中草藥》:“治痛經,痢疾:糯米糰草6~9g,水煎服。”
食療:①江西《草藥手冊》:“治婦女白帶:鮮糯米糰全草連根50~100g,瘦豬肉200g,甜酒50ml,加水同煮,分2次服,每日1劑。” ②江西《草藥手冊》治小兒疳積(脾弱成疳):糯米糰根粗皮研細末,每用3~9g(布包),雞肝1個,或豬肝100g,水蒸,飲湯,2歲以上兒童連肝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