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蜴
藥材名稱:扶芳藤
名稱出處:《本草拾遺》
概況
異名:滂藤(《本草拾遺》),白牆絡(《浙江天目山藥用植物誌》),換骨筋(《雲南思茅中草藥選》),攀援絲棉木(江西《草藥手冊》),坐轉藤(南川《常用中草藥手冊》),千斤藤、山百足(《廣西藥用植物名錄》),巖青槓(《貴州民間藥物》)。
基源:為衛矛科屬植物扶芳藤的莖、葉、全株。
原植物:扶芳藤Euonymus fortunei(Turcz.)Hand.-Mazz.(E.radicans Sieb.)
歷史:扶芳藤始載於唐《本草拾遺》。《綱目》入草部蔓草類,引該書雲:“生吳郡。藤苗小時如絡石,蔓延樹木。”《證類本草》草部上品絡石條下引《本草拾遺》:“藤苗小時如絡石、薜荔,夤緣樹木,三、五十年,漸大,枝葉繁茂;葉圓,長二三寸,厚若石韋,生子似蓮房,中有細子,一年一熟。”《綱目》引其莖葉功用“大主風血腰腳”,似系本種。《植物名實圖考》僅在清風藤條提到扶芳藤,無描述與圖。
形態:常綠或半常綠灌木,高達1.5m。莖枝常匍地或附著它物而隨處生多數細根,小枝密生細小而微突起的皮孔。單葉對生,葉柄長約5mm;葉片薄革質,橢圓形,稀為長圓狀倒卵形,長2~8cm,寬1~4cm。聚傘花序腋生,有花5~15朵(有時更多),花序具長梗,梗長達4cm,頂端二歧分枝.每枝有多數短梗花組成球狀小聚傘,分枝中央有一單花;花綠白色,直徑約5mm,4數,雄蕊有細長花絲。蒴果黃紅色,近球形,稍有4凹線,直徑約1cm。種子有橙紅色假種皮。花期6~7月,果期9~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664頁.圖3058)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坡林緣、村莊,常纏繞樹上或爬牆、匍匐於岩石上。分佈於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西、貴州、雲南。日本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全年可採。
化學性質
含正十三烷(1-Tritriacotane)、衛矛醇(Dulcitol)、木栓酮(3-Friedelanone)、表木栓醇(3-Epifriedelanol)、三十二烷醇(Dotriacontanol)、木栓醇(3Friedelan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種子含前番茄紅素(Prolycopene)和前-γ-胡蘿蔔素(Pro-γ-carotene)[2]。
參考文獻
[1] 華西藥學雜誌 1989;4(2):76。
[2] CA 1948;42:8423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