槓木

藥材名稱:大青鹽

名稱出處:《中藥志》

概況

異名:戎鹽(《本經》),胡鹽(《別錄》),羌鹽(《日華子本草》),青鹽(《圖經本草》),石鹽(《石藥爾雅》)。

基源:大青鹽為氯化物類石鹽族礦物,正品一般指石鹽。

原礦物:石鹽Halite,主含氯化鈉(NaCl)。

歷史:大青鹽原名戎鹽,最早記載於《本經》,《中藥志》始名為“大青鹽”。大明釋名載:“西番所食者,故號戎鹽。”(《別錄》)載:“戎鹽生胡鹽山(今甘肅境內),及西羌(今甘肅岷縣南)北地、酒泉福綠(今甘肅成縣)東南角。北海青,南海赤。十月採。”李時珍曰:“所謂南海、北海者,指西海之南北而言。”本草所指的產地,今仍產鹽。據考甘肅成縣係為藥材集散地。蘇頌曰:“醫家治眼及補藥多用青鹽,恐即戎鹽也。今青鹽從西羌來者,形塊方稜,明瑩而青黑色,最奇。北海來者,作大塊而不光瑩,又多孔竅,若蜂窩狀,色亦淺於西鹽。”產地不同,形態、顏色等亦不同。現今藥用大青鹽(即礦物石鹽)亦有不同顏色。按上述,本草正品系指礦物石鹽。

形態:石鹽晶體通常呈立方體形,在晶面常有漏斗狀階梯凹陷。集合體呈塊、球狀或疏鬆狀鹽華。純淨者無色透明,結構中存在中性鈉原子時呈藍色。如混入其它物時,則出現不同顏色。如灰色(泥質細點)、黃色(氫氧化鐵)、紅色(氧化鐵)和黑褐色(有機質)等。玻璃光澤,受風化的表面呈油脂光澤。硬度2~2.5。性脆,密度2.1~2.2g/cm3。易溶於水。味鹹。

石鹽主要形成於乾涸鹽湖中。有的出現於沉積岩層中成緻密塊狀的岩鹽層或出現於氣候乾熱地區封閉水盆地的鹽湖。產於內蒙古、山西、陝西、甘肅、青海。

生藥

採集:全年可採,一般多在6~8月間進行,自鹽湖中取出,晒乾,揀淨雜質,簸盡灰沙。藥材主產於青海鹽湖中,其它如陝西、山東、安徽、雲南、甘肅、新疆、內蒙古等地亦產。以純淨、色青者為佳。

鑑別:本品正方形或不規則多稜形,直徑1~2cm,青白色至暗白色,半透明,多數顆粒均有小形孔洞1至數個,孔洞圓形或不規則形。質硬,可砸碎,斷面潔淨而光亮。氣微,味鹹。易溶於水,水溶液顯鈉鹽與氯化物的各種特殊反應。

化學性質

純品含Na39.4%,Cl60.6%,所含雜質多半是機械混入物。

參考文獻

中藥志.第4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6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