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鼠肉

藥材名稱:鯰魚須

名稱出處:救荒本草》

概況

異名:龍鬚菜(《救荒本草》),金剛藤(《簡易草藥》),鰱魚須(湖北)。

基源:為百合科菝葜屬植物黑果菝葜的根狀莖及根。

原植物:黑果菝葜Smilax glaucochina Warb.,又名粉菝葜(《江蘇植物誌》)。

歷史:鯰魚須始載於《救荒本草》。《植物名實圖考》雲:“初生髮筍,其後延蔓生莖發葉,每葉間皆分出一小叉及一絲蔓,葉似土茜葉而大,又似金剛刺葉,亦似牛尾菜,葉不澀而光澤。”依據這一段描述和書中的附圖,鯰魚須應為上述黑果菝葜。

形態:攀援灌木,具粗短的根狀莖。莖通常疏生刺。葉厚紙質,長5~8(~20)cm,寬2.5~5(~14)cm,下面蒼白色,多少可以抹掉;葉柄長7~15(~25)mm,約佔全長的一半具鞘,有卷鬚,脫落點位於上部。傘形花序通常生於葉稍幼嫩的小枝上,具幾朵或10餘朵花;總花梗長1~3cm;花序託稍膨大,具小苞片;雌花與雄花大小相似,具3枚退化雄蕊。漿果熟時黑色,具粉霜。花期3~5月,果期10~11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15卷.201頁.圖版64.1~3)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600m以下的林下,灌叢中或山坡上。分佈於中國華北、華中、華東、東南等地區。

生藥

採集:全年均可採挖根狀莖及根,一般在春、秋季採收,除去莖葉及泥土,晒乾。藥材產於陝西、河南、山西、甘肅、山東等地。

鑑別:根狀莖不規則圓柱形,彎曲,外表黑褐色,周圍叢生多數細長的根,根長約30~80cm,直徑1~2mm,拘攣不直,散佈少數更細的根及細刺,刺尖微曲,觸之刺頭,根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質堅韌有彈性,不易折斷,斷面灰白色或黃白色,中間有淺棕色環紋,環紋外圈有小孔(導管)。氣無,味淡。以根長、質堅韌、細小根少數為佳。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藥性

性味:①《救荒本草》:“味甘。” ②《簡易草藥》:“溫,平。” ③《新華本草綱要》:“澀、微苦,平。”

功效:祛風溼,利尿,止瀉,清熱,除風毒。

主治:《新華本草綱要》:“風溼性筋骨疼痛,小便短少,淋濁;白帶,尿道炎,淋巴腺炎,腹瀉腸炎,痢疾。”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全國中草藥彙編》:“主治崩帶,血淋,瘰癧,跌打損傷;金剛藤頭15~30g,水煎服或泡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