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蓬草根
藥材名稱:蝤蛑
名稱出處:《日華子本草》
概況
異名:蝤
(陶弘景),撥棹子、
(《本草圖經》),海
(《閩中海錯疏》)。
基源:梭子蟹科
屬動物日本
,藥用其肉。
原動物:日本
Charybdis japonica(A.Milne-Edwards)
歷史:蝤蛑始載於《日華子本草》。《綱目》列於介部龜鱉類,附於蟹項下。在蟹集解項下引蘇頌曰:“……其扁而最大,後足闊者,名蝤蛑,南人謂之撥棹於,以其後腳如棹也,一名
,隨潮退殼,一退一長,其大者如升,小者如盞碟,兩鰲如手,所以異於眾蟹也。”按其所述,古今用藥相吻。
形態:甲殼寬大,略呈橢圓扇形,長約60mm,寬約90mm,表面隆起。前側緣各有6銳齒。兩眼中間也具6銳齒。表面有一條顆粒形的橫嵴。螯足強大,不甚對稱。其長節前緣具有3枚尖棘。步足4對,各節背腹緣均有剛毛,最後一對呈扁片狀。(圖見《中國動物藥》.87頁.圖98)
生境與分佈:生活於低潮線,有水草或泥沙的水底處或潛伏石下。分佈於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
生藥
採集:夏季入淺海用網捕撈,或於退潮後到沿岸的石塊下捕捉,鮮用或晒乾備用。
藥性
性味:鹹,寒。 ①《日華子本草》:“冷。” ②《綱目》:“鹹,寒。”
功效:破血,通乳,消食積。
主治:血滯經閉,乳汁不下,宿食不消等。 ①《本草拾遺》:“主小兒閃痞。煮食之。” ②《日華子本草》:“解熱氣,治小兒痞氣。”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或研成細粉沖服,1~3個。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本草拾遺》:“治小兒閃痞:蝤蛑煮食之。” ②《中國動物藥》:“治乳汁不足:蝤蛑2個,煮熟食。” ③《中國動物藥》:“治消化不良:蝤蛑1個,炙酥脆,研末。分2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