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捲心
藥材名稱:九里香
名稱出處:《嶺南採藥錄》
概況
異名:千里香、滿山香(《生草藥性備要》),五里香(《陸川本草》),過山香(《福建中草藥》)。
基源為芸香科九里香屬植物千里香的枝、葉。九里香屬全世界約12種,中國有8種。
原植物:千里香Murraya paniculata(L.)Jack.
歷史:為中國福建、廣東、海南、廣西一帶的民間藥物。《綱目》曾引傅滋《醫學整合》謂:“治肛痛,以九里香草搗碎浸酒服。”有人疑即本種。九里香已載入《中國藥典1977年版》。
形態:常綠灌木,小枝渾圓,光滑無毛。單數羽狀複葉,互生,葉軸不具翼;小葉3~5,稀7,具短柄或幾無柄,倒卵形或倒披針形,長2~8cm,寬1~3cm最寬處常在中部以下,頂端漸尖或短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上面深綠色,具光澤,中脈下凹,被疏柔毛,側脈不明顯,下面青綠色,中脈凸出,無毛,全緣,紙質或厚紙質。腋生或頂生聚傘花序,花軸無毛或幾無毛,花大,直徑達4cm,極芳香,花梗細瘦;萼片5,三角形,長約2mm,被疏柔毛,宿存;花瓣5,白色,倒披針形或狹長圓形,長2~2.5cm,寬7~9mm,通常在外面上部被微柔毛,有透明腺點;雄蕊10,長短相同,無毛,長1~1.2cm;花柱棒狀,長4~6mm,柱頭增大,較子房寬;子房長筒形,2室。漿果卵形或橢圓形,硃紅色,長1.2~2.0cm,厚5~10mm。種子1~2粒,種皮有綿質毛。花期4~6月,果期9~11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554頁.圖2838)
生境與分佈:生長於較乾旱的曠地或疏林中,因其花大且極芳香,常栽培於庭園及家前屋後以供觀賞。分佈於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全年可採,除去雜質,陰乾或晒乾。藥材主產於廣東、廣西和雲南等地。
鑑別
性狀:本品小枝堅硬,多分枝,圓柱形,直徑至7mm,表面灰黃色,有細縱紋;質堅硬,斷面中心顏色較淡。單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3~9片,小葉片呈卵形,橢圓形或倒卵形,長1~2.5cm,寬8~20mm,先端鈍尖,圓形或稍凹,基部楔形,全緣,葉新鮮時深綠色,幹後漸變黃色,表面有光澤,略呈革質,有透明點。氣香,味苦、辛、有麻舌感。以葉多、色綠、香氣濃者為佳。
顯微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壁較平直,下表皮細胞壁較薄,形較小,氣孔多數。單細胞非腺毛,先端尖,稍彎曲,長80~160μm,基部直徑約8μm。葉肉內雜湊多數大型圓形油室,直徑40~100μm。 莖表面觀:表皮細胞多邊形,氣孔多數,不定式。具多數單細胞非腺毛,形狀、大小與葉表面相似。 莖(或小枝)的橫斷面:表皮細胞1列,類方形,排列整齊,有的分化為單細胞非腺毛。皮層雜湊多數油室,類圓形,直徑100~200μm。中柱鞘纖維6~20個成群,斷續排列成環。韌皮薄壁細胞細小。木質部發達,佔莖半徑的1/2,由導管和木纖維組成,呈金黃色。中央為髓部薄壁組織,細胞略呈長圓形。(圖見《中藥志》.第4冊 第2版,圖143~147)
理化:取樣品粉末2g,加甲醇20ml,迴流15分鐘,趁熱濾過,濃縮,點於矽膠G-0.7%CMC板上,以氯仿-乙酸-水(4:1∶1)為展開劑,以新九里香素、橙皮內酯水合物、九里香乙素、九里香丙素為對照。展開後,置紫外光燈(254~365nm)下檢視,斑點均顯藍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414)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化學性質
莖、葉含黃酮化合物:3’,4’,5,5’,7,8-六甲氧基黃酮、3,3’,4’,5,5’,7,8-七甲氧基黃酮、3’,4’,5,5’,7-五甲氧基黃酮等[1],又含多種香豆素成分:九里香內酯(Hainanmurpanin)、九里香甲素(Isomexoticin)、九里香乙素(Murpanidin)、九里香丙素(Murpanicin)、九里香丁素(Murragatin)、九里香戊素(Murralogin)、及5,7-二甲氧基-8-(3’-甲基-2’-酮基丁基)香豆素等[2],還含多種遊離氨基酸:半胱氨酸,丙氨酸,脯氨酸,酪氨酸,亮氨酸等[3]。 葉含揮發油,油中主含1畢澄茄烯(1-Cadinene)、鄰氨基苯甲酸甲酯、甜沒藥烯(Bisabol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牻牛兒醇(Geranio1)、蒈烯-3(Carene-3)、丁香油酚(Eugenol)、香茅醇(Citronelol)、水楊酸甲酯、硫愈創篠(s-quaiazulene)[4]。
參考文獻
[1] 化學學報 1984;42(12):1308 。
[2] 藥學學報 1983;18(10):760 。
[3] CA 1979;90:51414d 。
[4] CA 1970;72:136282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