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藥
藥材名稱:白背三七莖葉
名稱出處:《雲南中草藥》
概況
基源:為菊科三七草屬植物白背三七的莖葉。
原植物:白背三七Gynura divaricata(L.)DC.(Gynura ovalis DC.;Senecio divaricata L.),又名白番莧(《浙南本草新編》)。
餘項參見“白背三七”條。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收,除去雜質。晒乾或鮮用。
貯藏:晒乾用者置乾燥處。
藥性
性味:甘、淡,寒。有小毒。 ①《雲南中草藥》:“鹹、辛,寒,有毒。” ②《杭州植物園藥用植物名錄》:“淡、微澀,平。” ③《全國中草藥彙編》:“甘、淡,寒,有小毒。” ④《浙江藥用植物志》:“淡、微苦,溫。”
功效:清熱解毒,舒筋活血,涼血止血。
主治:目赤腫痛,乳癰,支氣管炎,百日咳,風溼痺痛,骨折,外傷出血,癰腫瘡癤。 ①《雲南中草藥》:“清熱消炎,舒筋活絡。” ②《雲南中草藥選》:“接骨,止血,祛瘀,消炎。” ③《杭州植物園藥用植物名錄》:“全草活血通經,祛風消腫。治疔瘡腫毒,乳腺炎,跌打損傷,瘀積腫痛等症;並對急性扭挫傷有顯效;又治支氣管炎,外傷出血,燙火傷,刀傷。” ④《中藥大辭典》:“清熱,舒筋,止血,祛瘀。治百日咳,風溼痛,骨折,創傷出血,癰腫瘡癤。” ⑤《全國中草藥彙編》:“全草:清熱解毒,舒筋接骨,涼血止血。治支氣管肺炎,小兒高熱,百日咳,目赤腫痛,風溼關節痛,崩漏。”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外用:適量,搗爛敷或研末撒。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雲南中草藥》:“治水火燙傷:白背三七鮮葉,搗爛,加適量白糖,拌成糊狀敷患處。” ②《雲南中草藥》:“治骨折,外傷出血:白背三七莖葉,研末撒敷患處。另用白背三七根適量,泡酒服。” ③《雲南中草藥選》:“治瘡癤癰腫:白背三七的葉研末敷。”
食療:①《雲南中草藥》:“治百日咳:白背三七莖6~9g,加紅糖,煮雞蛋食。” ②《雲南中草藥選》:“治風溼痛:白背三七的葉9~15g,加適量糖煮雞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