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
藥材名稱:赤瓟
名稱出處:《黑龍江中藥》
概況
異名:氣包(《東北藥用植物志》),山屎瓜(《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赤雹子(《中草藥學》)。
基源:為葫蘆科赤瓟屬植物赤瓟的果實。
原植物:赤瓟Thladiantha dubia Bunge
歷史:歷代本草所載王瓜至少包括王瓜和赤瓟兩種植物。《證類本草》在王瓜項下引《唐本草》所述:“葉似栝樓,圓無叉缺,子如梔子,生青熟赤。”《圖經本草》載:“葉似栝樓,圓無叉缺,有刺毛,五月開黃花、花下結子如彈丸,生青熟赤……。”以上描述及《證類本草》的“均州王瓜”圖和《植物名實圖考》的“王瓜”圖均似赤瓟之特徵,並非王瓜。
形態:攀援草質藤本,全株被淡黃白色長硬毛。根塊狀。葉柄長2~6cm;葉片卵狀心形,長5~8cm,寬4~9cm,邊緣淺波狀,具細齒,基部心形,兩面脈上有毛。卷鬚不分枝,被長毛、花雌雄異株;雄花單生或呈假總狀,花梗細,被長柔毛,萼筒短,近輻狀,裂片兩面有長柔毛,花冠黃色,鐘形,裂片長圓形,長2~2.5cm,被毛,內面有疣狀腺點,雄蕊5,兩兩靠合,1枚分離,雌花單生,子房長圓形,被淡黃色長柔毛。果實卵狀長圓形,長4~5cm,橙黃或紅棕色,被柔毛,具10條縱紋。種子卵形,黑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351頁.圖6115)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300~1800m的河谷及山坡林緣溼處。分佈於中國東北及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寧夏和山東。朝鮮、日本及歐洲有栽培。
生藥
採集:秋季果實成熟後連柄摘下,防止果實破裂,用線將果柄串起,掛於日光下或通風處晒乾為止。藥材產於中國東北、華北及山東、陝西。
鑑別:果實卵圓形、橢圓形至長圓形,常壓扁,長3~5cm,直徑1.5~3cm;表面橙黃色、橙紅色、紅色至紅棕色,皺縮,有極稀的白色茸毛及縱溝紋,頂端有殘留柱基,基部有細而彎曲的果柄。果皮厚1mm左右,內表面粘連多數黃色長圓形的小顆粒,系不發育的種子,中心有多數扁卵形棕黑色的成熟種子,新鮮時質軟而粘。氣特異,味甜。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黴,防蛀。
藥性
性味:《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酸、苦,平。”
功效:降逆,理溼,和瘀。
主治:黃疸,痢疾,反胃吐酸,咳血胸痛,腰部扭傷。 ①《東北藥用植物志》:“順氣,調氣。” ②《黑龍江中藥》:“治扭腰岔氣,胸肋疼痛。” ③《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祛痰,止嘔。” ④《新華本草綱要》:“理氣、活血、祛痰、利溼。用於跌打損傷,腰部扭傷,噯氣吐酸,黃疸,腸炎,痢疾,肺結核咯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幹品);或研末沖服。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治反胃吐酸、吐食:赤瓟3~9g(幹品),研末沖服。” ②《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治肺結核咳嗽、吐血,黃疸,痢疾,便血:赤瓟(幹品)3~9g,研末沖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