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繩的意思

注音 ㄕㄥˊ ㄕㄥˊ

拼音 shéng shéng

基本釋義

⒈  形容接連不斷。

眾力繩繩可劈山。

continuous;

⒉  小心謹慎。

繩繩乎唯恐失仁義。

cautious;

國語辭典修訂本

繩繩「ㄕㄥˊ ㄕㄥˊ」

⒈  相續不絕的樣子。

《詩經·周南·螽斯》:「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⒉  戒慎謹敬。

《漢書·卷二二·禮樂志》:「繩繩意變,備得其所。」

⒊  無涯際的樣子。

《老子·第一四章》:「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⒋  正直的樣子。

《鶡冠子·卷中·泰鴻》:「精微往來,傾傾繩繩。」

引證解釋

⒈  戒慎貌。

《管子·宙合》:“故君子繩繩乎慎其所先。”
尹知章 注:“繩繩,戒慎也。”
《漢書·禮樂志》:“繩繩意變,備得其所。”
顏師古 注引 臣瓚 曰:“《爾雅》曰:‘繩繩,戒也。’”
北周 庾信 《周祀圜丘歌》之五:“思虔肅肅,致敬繩繩。”
宋 岳珂 《桯史·李敬子》:“敬子 既歸,躬鋤耰,其樂不改;治廟祀,裁古今,彝製為通行,家事繩繩有法度。”

⒉  眾多貌;綿綿不絕貌。

《詩·周南·螽斯》:“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朱熹 集傳:“繩繩,不絶貌。”
《老子》:“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唐 李邕 《大唐贈歙州刺史葉公神道碑》:“繩繩焉,熙熙焉,孔德之容,罔可測已。”
明 宋濂 《元故德清縣尹陳府君墓誌銘》:“既至,偽帥延之上坐,府君為敷陳大義,何者為順,何者為逆,逆則罹禍,順得受福,繩繩千餘言,偽帥不覺屈膝,城遂來歸。”
清 鈕琇 《觚賸·粟兒》:“兒不自知,魄化心融,言未已,悄乎變容,淚繩繩下。”
康有為 《強學會序》:“夫 中國 之在大地也,神聖繩繩,國最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