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服的意思

注音 ㄔㄣˊ ㄈㄨˊ

拼音 chén fú

詞性 動詞

基本釋義

⒈  屈服稱臣,接受統治。

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顧,綏爾先公之臣服於先王。——《書·康王之誥》

submit oneself to the rule of; acknowledge allegiance to;


英文 to acknowledge allegiance to (some regime)​, to serve

法語 faire allégeance à, servir

國語辭典簡編本

臣服「ㄔㄣˊ ㄈㄨˊ」

1.以臣子之禮敬奉。

造句經多年的感化與招安,凶悍的外族終於臣服

2.屈服、降服。

造句職棒年度總冠軍賽,雄獅隊發威,巨象隊臣服

國語辭典修訂本

臣服「ㄔㄣˊ ㄈㄨˊ」

⒈  奉人為君,自己稱臣。也作「臣事」。

《三國志·卷四二·蜀書·譙周傳》:「自古以來,無寄他國為天子者也,今若入吳,固當臣服。」

⒉  服輸。如:「職棒年度總冠軍賽,雄獅發威,巨象臣服。」

引證解釋

⒈  以臣禮服從君命。

《書·康王之誥》:“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顧,綏爾先公之臣服於先王。”

⒉  稱臣降服。

《漢書·地理志下》:“夫差 立, 句踐 乘勝復伐 吳,吳 大破之,棲 會稽,臣服請平。”
《三國志·蜀志·譙周傳》:“自古以來,無寄他國為天子者也,今若入 吳,固當臣服。”
宋 秦觀 《防邊策中》:“逮 宣帝,匈奴 內亂,五單于爭立, 漢 以威德覆之,於是始肯臣服。”
元 楊梓 《豫讓吞炭》第二折:“因 趙襄子 不肯臣服,某等合兵攻伐 趙氏。”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三:“四部中,漠南 內蒙古 接壤 滿洲,臣服最先。”

⒊  有使臣服義。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元帝 在 漢 匈 和好,臣服 匈奴 這一事業上,承襲了前朝的政策,是一個幸運的因時成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