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黃未接意思

注音 ㄑㄧㄥ ㄏㄨㄤˊ ㄨㄟˋ ㄐㄧㄝ

拼音 qīng huáng wèi jiē

釋義 見“青黃不接”。

成語出處 宋·葉適《上寧宗皇帝札子》之二:“城市之民,青黃未接,食於常平者十家而九。”

簡體字 青黄未接

常用程度 一般

感情色彩 中性

相似詞 青黃不接

英語翻譯 gap between old and new generations in succession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ㄑㄧㄥ ㄏㄨㄤˊ ㄨㄟˋ ㄐㄧㄝ

拼音 qīng huáng wèi jiē

成語解釋 義參「青黃不接」。見「青黃不接」條。

成語典故 此處所列為「青黃不接」之典源,提供參考。※宋.歐陽修〈言青苗錢第二劄子〉(據《歐陽文忠公奏議》卷一八引)臣竊見自俵青苗錢已來,議者皆以取利為非。朝廷深惡其說,遂命所司條陳申諭,其言雖煩,而終不免於取利,然猶有一說者,意在惠民也。以臣愚見,若夏料錢於春中俵散1>,猶是青黃不相接之時,雖不戶戶闕乏2>,然其間容有不濟3>者,以為惠政,尚有說焉。若秋料錢於五月俵散,正是蠶麥成熟,人戶不乏之時,何名濟闕,直是放債取利爾。〔注解〕(1)俵散:分發、分給。俵,音ㄅ|ㄠˇ。(2)闕乏:即「缺乏」,缺少、不足。(3)不濟:不夠、不足。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青黃不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北宋神宗熙寧二年,王安石為相,推行名為「青苗法」,俗稱「青苗錢」的財政新政。政府在每年農家經濟拮据時,分兩次貸款給農民。正月貸而夏還,五月貸而秋還,還本時納二分利息,以免受高利貸剝削,也可增加政府收入。歐陽修上書反對新法,認為此法是向人民放債取利。他在文章中具陳施行青苗錢不當的地方,他認為:「夏季的糧食錢在春天發放,剛好是新穀還沒成熟,存糧又已吃完的時候,雖然不是每一戶人家都缺少糧食,但也有糧食不夠的,這還可以說是惠政。可是在麥子成熟、戶戶不缺錢糧的五月發放,就算不得『救濟困乏』,簡直就是向人民放債取利!」後來「青黃不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新穀還沒成熟,存糧又已吃完;亦用來比喻有所匱乏,一時難以為繼。

近義成語

反義成語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