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時宜意思

注音 ㄅㄨˋ ㄖㄨˋ ㄕㄧˊ ㄧˊ

拼音 bù rù shí yí

釋義 時宜:當時的需要和潮流。不適合時代形勢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習尚。

成語出處 宋 費袞《樑溪漫志 侍兒對東坡語》:“朝雲乃曰:‘學士一肚皮不入時宜。’”

簡體字 不入时宜

常用程度 生僻

感情色彩 貶義

相似詞 不合時宜

英語翻譯 be incompatible with present needs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ㄅㄨˋ ㄖㄨˋ ㄕˊ ㄧˊ (變) ㄅㄨˊ ㄖㄨˋ ㄕˊ ㄧˊ

拼音 bù rù shí yí(變)bú rù shí yí

成語解釋 義參「不合時宜」。見「不合時宜」條。

成語典故 此處所列為「不合時宜」之典源,提供參考。《漢書.卷一一.哀帝紀》(二年)八月,詔曰:「(時)〔待〕詔夏賀良1>等建言改元易號,增益漏刻2>,可以永安國家。朕過聽賀良等言,冀為海內獲福,卒亡嘉應。皆違經背古,不合時宜。六月甲子制書,非赦令也,皆蠲除之。賀良等反道惑眾,下有司。」皆伏辜。丞相(朱)博、御史大夫(趙)玄、孔鄉侯(傅)晏有罪。博自殺,玄減死二等論,晏削戶四分之一。語在〈博傳〉。〔注解〕(1)夏賀良:??西元前5,西漢末方士甘忠可弟子。忠可崇黃老與儒家讖緯之說,詐造《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假託得赤精子真傳,因語涉朝政,成帝時遭彈劾伏誅,弟子仍密傳其道。哀帝時夏賀良建言改元易號,以續漢祚。後帝覺其言無驗,視其執左道、亂朝政、誣君罔上,下令誅之。(2)增益漏刻:增加漏箭上顯示時刻的刻度,由晝夜一百刻增為一百二十刻。漏刻,古代計時的器具。漏,指盛水的銅壺;刻,音ㄎㄜˋ,指刻有度數的箭。以銅壺盛水,底穿一小孔,水漸漏則壺中漏箭上的刻度就漸次顯露,據以測知時刻。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不合時宜」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西漢末年,由於國勢衰弱、社會紊亂,加上成帝喜好鬼神之說,又無子嗣,因此寵信方士。其中一名方士甘忠可,揉合黃老道學與儒家讖緯之說,詐造《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因漢帝自認屬火德,甘忠可便假託道教真人赤精子,說漢家逢天地之大終,當更受命於天,以致天下太平,永固漢室之統治。甘忠可後因干預朝政遭彈劾而被誅殺,但他的弟子夏賀良等人仍密傳其道,他的方術仍然盛行於貴族間。成帝崩後,繼位的哀帝也好此道。夏賀良等人仍以赤精子的名義,說漢室國運中衰,建議哀帝改元易號,並增加漏箭上的刻度,可永保國家的安定。哀帝接受了他的建議,下詔以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將元年,改號為陳聖劉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為度。但二個月後,哀帝見毫無成效,又發了一道詔令,自承誤信方士之言,做了些不符時勢所宜的事,因此收回成命,並將夏賀良等人發監問斬。「不合時宜」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表示不符合時勢趨尚。

近義成語

反義成語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