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機板上的前端匯流排是什麼

  呢?小編再這篇文章就要給大家介紹下主機板知識中的前端匯流排!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前端匯流排——Front Side Bus***FSB***,是將CPU連線到北橋晶片的匯流排。選購主機板和CPU時,要注意兩者搭配問題,一般來說,前端匯流排是由CPU決定的,如果主機板不支援CPU所需要的前端匯流排,系統就無法工作。也就是說,需要主機板和CPU都支援某個前端匯流排,系統才能工作,只不過一個CPU預設的前端匯流排是唯一的,因此看一個系統的前端匯流排主要看CPU就可以。前端匯流排是處理器與主機板北橋晶片或記憶體控制集線器之間的資料通道,其頻率高低直接影響CPU訪問記憶體的速度。

  技術概念

  “前端匯流排”這個名稱是由AMD在推出K7 CPU時提出的概念,但是一直以來都被大家誤認為這個名詞不過是外頻的另一個名稱。通常所說的外頻指的是CPU與主機板連線的速度,這個概念是建立在數字脈衝訊號震盪速度基礎之上的,而前端匯流排的速度指的是資料傳輸的速度,由於資料傳輸最大頻寬取決於所有同時傳輸的資料的寬度和傳輸頻率,即資料頻寬=***匯流排頻率×資料位寬***÷8。PC機上所能達到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有266MHz、333MHz、400MHz、533MHz、667MHz、800MHz、1066MHz、1333MHz幾種,前端匯流排頻率越大,代表著CPU與記憶體之間的資料傳輸量越大,更能充分發揮出CPU的功能。CPU技術發展很快,運算速度提高很快,而足夠大的前端匯流排可以保障有足夠的資料供給給CPU。較低的前端匯流排將無法供給足夠的資料給CPU,這樣就限制了CPU效能得發揮,成為系統瓶頸。

  外頻頻率

  外頻是CPU乃至整個計算機系統的基準頻率,單位是MHz***兆赫茲***。在早期的電腦中,記憶體與主機板之間的同步執行的速度等於外頻,在這種方式下,可以理解為CPU外頻直接與記憶體相連通,實現兩者間的同步執行狀態。對於計算機系統來說,兩者完全可以不相同,但是外頻的意義仍然存在,計算機系統中大多數的頻率都是在外頻的基礎上,乘以一定的倍數來實現,這個倍數可以是大於1的,也可以是小於1的。

  說到處理器外頻,就要提到與之密切相關的兩個概念:倍頻與主頻,主頻就是CPU的時鐘頻率;倍頻即主頻與外頻之比的倍數。主頻、外頻、倍頻,其關係式:主頻=外頻×倍頻。

  在486之前,CPU的主頻還處於一個較低的階段,CPU的主頻一般都等於外頻。而在486出現以後,由於CPU工作頻率不斷提高,而PC機的一些其他裝置***如插卡、硬碟等***卻受到工藝的限制,不能承受更高的頻率,因此限制了CPU頻率的進一步提高。因此出現了倍頻技術,該技術能夠使CPU內部工作頻率變為外部頻率的倍數,從而通過提升倍頻而達到提升主頻的目的。倍頻技術就是使外部裝置可以工作在一個較低外頻上,而CPU主頻是外頻的倍數。

  在Pentium時代,CPU的外頻一般是60/66MHz,從Pentium Ⅱ 350開始,CPU外頻提高到100MHz,CPU外頻已經達到了200MHz。由於正常情況下外頻和記憶體匯流排頻率相同,所以當CPU外頻提高後,與記憶體之間的交換速度也相應得到了提高,對提高電腦整體執行速度影響較大。

  外頻與前端匯流排***FSB***頻率很容易被混為一談。

  匯流排頻率

  匯流排是將資訊以一個或多個源部件傳送到一個或多個目的部件的一組傳輸線。通俗的說,就是多個部件間的公共連線,用於在各個部件之間傳輸資訊。人們常常以MHz表示的速度來描述匯流排頻率。

  北橋晶片負責聯絡記憶體、顯示卡等資料吞吐量最大的部件,並和南橋晶片連線。CPU就是通過前端匯流排***FSB***連線到北橋晶片,進而通過北橋晶片和記憶體、顯示卡交換資料。前端匯流排是CPU和外界交換資料的最主要通道,因此前端匯流排的資料傳輸能力對計算機整體效能作用很大,如果沒足夠快的前端匯流排,再強的CPU也不能明顯提高計算機整體速度。資料傳輸最大頻寬取決於所有同時傳輸的資料的寬度和傳輸頻率,即資料頻寬=***匯流排頻率×資料位寬***÷8。PC機上所能達到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有266MHz、333MHz、400MHz、533MHz、800MHz、1066MHz、1333MHz、1600MHz、2080MHz等幾種,並且隨著技術的進步提高。前端匯流排頻率越大,代表著CPU與北橋晶片之間的資料傳輸能力越大,更能充分發揮出CPU的功能。CPU技術發展很快,運算速度提高很快,而足夠大的前端匯流排可以保障有足夠的資料供給給CPU,較低的前端匯流排將無法供給足夠的資料給CPU,這樣就限制了CPU效能得發揮,成為系統瓶頸。顯然同等條件下,前端匯流排越快,系統性能越好。

  系統匯流排

  CPU廠商已經找到了增加CPU的FSB有效速度的方法。只是在每個時鐘週期中傳送了更多的指令。所以CPU廠商已經有每個時鐘週期傳送兩條指令的辦法***AMD CPU***,或甚至是每個時鐘週期四條指令***Intel CPU***,而不是每個時鐘週期傳送一條指令。那麼在考慮CPU和看FSB速度的時候,必須認識到它不是真正地在那個速度下執行。Intel CPU是“四芯的”,也就是它們每個時鐘週期傳送4條指令。這意味著如果看到800MHz的FSB,潛在的FSB速度其實只有200MHz,但它每個時鐘週期傳送4條指令,所以達到了800MHz的有效速度。相同的邏輯也適用於AMD CPU,不過它們只是“二芯的”,意味著它們每個時鐘週期只發送2條指令。所以在AMD CPU上400MHz的FSB是由潛在的200MHz FSB每個時鐘週期傳送2條指令組成的。在CPU上提高或降低倍頻比FSB容易得多了。這是因為倍頻和FSB不同,它隻影響CPU速度。改變FSB時,實際上是在改變每個單獨的電腦部件與CPU通訊的速度。這是在超頻系統的所有其它部件了。這在其它不打算超頻的部件被超得太高而無法工作時,可能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不過一旦瞭解了超頻是怎樣發生的,就會懂得如何去防止這些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