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若干知識點的分解策略

  語言學早已不是語音、語法等封閉的知識,它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縱貫語言的形式、意義和語境的學科。語言學界目前的共識是:語言,主要是通過後天的互動體驗和認知加工形成的;語言和句法不是自治的(語言能力與其他認知能力不可分離,句法、語義、語用密切相關);語言不能被分割為幾個獨立的模組,句法不能作為一個獨立單位研究;句法、語義等不能用形式化的方法作整齊劃一的解釋。①
    語言學知識對語文教學又有什麼直接意義呢?
    下面的內容將分為兩部分,一是講解語言學若干知識,以供教師瞭解、學習;二是聯絡實踐分別闡述這些知識對語文教學的價值,幫助教師進行內化和轉化。
    一、漢語言文字的特點
    (一)漢語語音的民族性
    漢語的音韻包括聲、韻、調。審音用字,以聲傳情,用聲寫象,是我國古典詩文的傳統,一直傳承到現當代的優秀作家。審音用字,從閱讀欣賞的角度,則是由聲悟情,循聲求象。
    1.聲母與情感的關聯
    相同聲母的字,往往具有相近的意味。如:聲母“m”為雙脣的濁鼻音,發音時雙脣閉合,給人以矇矓模糊的印象和神祕難明的感覺。“m”聲母的字,多有模糊、神祕、包裹、昏黑的意味,如“夢”、“朦”、“迷”、“漫”、“茫”等。聲母“r”屬於舌尖後的濁擦音,發音時自然捲起,聲帶柔和顫動,所發的音可以本能地喚起一種柔軟、纏綿的感覺。“r”聲母的字多含柔軟、纏綿、忍讓等意味,如“繞”、“絨”、“柔”、“潤”、“荏”等。
    2.韻母與情感的關聯
    韻母中的母音“a”開口度最大,發音響亮,氣流吐出無拘無束,常表示歡快、活潑的情感狀態。“i”的開口度小,發音低沉壓抑,常與抑鬱的情調相聯絡。一般來說,ang、eng、ing、ong以及ao等韻母,開口度大,音域寬廣,能體現一種陽剛、悲壯、奔放之意味;而an、ou、ei、ui、ü、i等韻,開口度小,發音柔和低沉,常體現一種溫柔委婉、含蓄、哀痛的情調。
    3.聲調與情感的關聯
    聲調是漢語語音的一個突出特點,相同的音可由聲調來區別意義。漢語的平聲字(陰平、陽平),大多同平緩、輕快的情緒相關;而仄聲字(上聲、去聲),則大多同沉重、遲滯的情緒相關。如:情緒較輕揚的詞,是平聲,如“飄”、“揚”、“漂”、“飛”、“翱”、“翔”、“悠”等;情緒較沉重的詞,為仄聲,如“降”、“墜”、“墮”、“破”、“滅”、“廢”、“潰”等。
    (二)漢字形體的構造與意義
    “六書”,是漢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它體現了漢字的形體和意義結合具有理據性。在語文教學中,象形和形聲這兩種造字方法,較為重要。
    1象形。是用描摹事物形狀的方法造出來的字,是象形字。象形字是最古老的文字,現代漢字的偏旁,大都由象形字充當。閱讀教學,特別是文言文教學中,常通過象形的字形,來理解文字的本義。
    2.形聲。利用形旁和聲旁組成的字,是形聲字。聲旁,也叫聲符,表示字的讀音。形旁,也叫意符,表示字的意義。意符可以體現出詞的基本意義,如:以“玉(王)”為意符的字多同玉石相關,以“糹”為意符的字多表示與絲、絲織品有關。語文教學中,常通過聲符和意符把握文字的意義。
    (三)漢語語法的特點
    漢語語法的最大特點,是沒有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漢語的詞類轉化和活用,比較容易發生,句式變化比較靈活。
    1.漢語的流水句
    流水句,也稱為“流塊堆疊”②,是漢語句式民族特點的集中體現。意思是說,漢語句子的組織,可以利用不同的片語,隨心所欲地組成不同的語句。
    例如,“我們村莊上種地種菜,每年每日,春夏秋冬,風裡雨裡,那裡有個坐著的空兒?”(《紅樓夢》三十九回)“那一陣風起處,星月光輝下,大吼了一聲,忽地跳出一隻吊睛白額虎來。”(《水滸傳》四十三回)
    這兩個句子都是由片語的流動堆疊而成,以流動的視點,流水般的形式展開,形成一種化事件之整為句段之零的格局。就句子的每一個片語來說,好像“沒頭沒腦”,然而片語與片語之間卻有機聯絡,流轉出特有的韻味。
    漢語的語法注重語序。順序的自然是句子編碼和解碼的關鍵。看似隨心所欲,其實是隨著當時情況的變化,自然地產生出不同的語句來。漢語語法依靠一個個“沒頭沒腦”的片語,可以堆疊成完整的句子。
    2.現代漢語的“歐化句式”
    “五四”以後,受外國語的影響,漢語的句子結構在嚴密性上有很大的變化。所謂句子結構的嚴密化,即要求語言涵義精密細緻、無懈可擊。為了把話說得細緻、嚴密,會多用描寫性或限制性的修飾語,或按注性的插語、補語,或表明各種關係的聯合成分。
    下面的語句,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歐化句式”的色彩:“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魯迅:《吶喊·自序》)“至於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己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魯迅:《吶喊·自序》)
    也有學者③指出,現代漢語句子結構的嚴密化,並非單純地由於西洋語法的影響,整個人類的邏輯思維都是在發展的,必然需要有適合的語言形式來表達。
    二、語境與詞義
    (一)廣義語境與狹義語境
    語境,即使用語言時所處的實際環境。語境大致分為兩類:
    ①話語外部各種影響話語表達和理解的因素,包括說話的時間、地點、人物、場景等外部環境,甚至也包括社會文化背景等環境,叫非語言語境,或廣義語境。
    ②話語內部的語境,包括書面語中的前言後語,或口語中的你一言我一語,叫語言語境,或狹義語境。
    (二)語言意義與言語意義
    詞語的語義,有很多種分類,比如概念意義和色彩意義。從與語境關係的角度,可分為語言意義和言語意義。
    語言意義是語義的核心部分,它是詞語所指涉的客觀事物在社會集團的集體意識中的概括反映,可以脫離語境而獨立存在。詞典中的義項就是詞語語言意義的分項列舉。
    言語意義是指詞語在特定交際語境中的意義,是在語言意義的基礎上產生的說寫者和聽讀者所表達或理解的特定的意義,是具體的、個別的、複雜多變的。詞語的言語意義包括由於交際環境的影響而產生的詞語的臨時意義,它必須結合語境才能存在。④
    (三)言語作品中的詞義理解
    有研究者⑤使用“語義”與“文意”這兩個術語,來解釋語文教學中對言語作品中詞義的理解。“語義”,對應於語言意義;“文意”,對應於言語意義。
    語文教學是通過他人的言語作品來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言語作品中的語義已經是文章思想的一部分,可以稱為文意。與客觀的語義不同,文意還具有言語作品中包蘊著的屬於個人的、具體的經驗內涵和審美情趣。
    語義是文意的依據。文意違背了客觀的語義和語義組合的規則,就無法被他人理解。言語作品中,對語義的理解需轉化為文意。已經掌握的語義,如不能放入具體語境中轉化為文意,就難以感受到它所傳達的思想。
    三、語體
    (一)語體
    不同的交際領域和交際目的,使人們在交際活動中形成許多在運用語言材料和表現手段上具有不同特點的語言表達體系,這種語言表達體系就是語體。如:因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而形成的新聞語體、宗教語體、廣告語體等;因交際媒介的差異而產生的口語語體、書面語體和網路語體等。
    不同語體的特點和風格,是通過語音、詞彙、語法、修辭方式、篇章結構等語言因素,例如,雙聲、疊韻、擬聲、兒化韻、諧音、押韻、平仄的交替等都是能夠體現語體色彩的語音材料和語音表達手段,以及一些伴隨著語言的非語言因素具體表現出來的。⑥
    (二)口語語體和書面語體區分的七因素⑦(見下頁表1)
    (三)現代白話文⑧
    現代白話文指自“五四”文學革命起,開始有意識地、自覺地反文言,推崇白話所進行的創作。現代白話文從一開始就追求簡捷平易,或者說用接近口語的短句表達比較深遠的內容,既有口語的活潑,又有“文”的典重。
    到1930年前後,達到成熟的階段。最大的成就是,形成了現代白話文既鮮明流利,又深沉委曲的寫作新風格。
    這種風格,與口語的關係表現為“不即不離”。“不即”,是不同於口語。書面語,尤其文學作品的書面語,應該比口語多點什麼——就是內容的精粹和深遠,以及表達方面的精煉和典重。有了它,就成為“文”,而不是照錄口語。“不離”,是它的格局為口語,詞語等也來自口語或可***語。念,像話,卻又比口語整潔、深沉。
    四、語篇與段落
    (一)語篇
    語篇⑨(text),也譯為篇章,指為描寫和分析目的而記錄下來的一段語言,不僅指結集的書面材料,也指口說材料(後者經某種轉寫),例如獨白、儀式講話等。
    語篇的七要素⑩
    ①銜接。指的是形式聯絡、表層聯絡,是“表層篇章”(即實際的詞語)之間有順序的相互聯絡的方法。銜接依靠語法形式和約定俗成。
    ②連貫。指的是功能聯絡,在形式篇章之下各種概念的相互關聯。
    ③目的性。作者通過具有形式聯絡和功能聯絡的篇章,要達到的目的。
    ④可接受性。作者經常揣摩篇章接受者可接受的程度。
    ⑤資訊性。對篇章預測到的內容或沒有預測到的內容。能預測的,資訊量就小;不能預測的,資訊量就大;對某個篇章瞭解的程度高,資訊量就小;程度低,資訊量就大。
    ⑥情景性。篇章與語境是密切相連的。
    ⑦互文。對篇章中某些內容的理解,需依靠以前見過的某些篇章。
    (二)語段的銜接與連貫
    句群與段落,統稱為“語段”。語段的銜接與連貫有三個條件:共同的話題、合理的句序、語言的銜接和連貫。
    1.共同的話題***11***
    語段中的各句和句群,要能組成一篇或一段,必須圍繞一個共同的話題。話題起著內聚作用,聯絡各句使全段成為一個整體的核心。
    2.合理的句序
    句序反映著句子之間在結構和意思上的聯絡,也反映著作者表述時的思路。
   
    3.語言的銜接和呼應
   
    五、修辭格
    (一)修辭格
    修辭格***12***,又叫“辭格”、“辭藻”、“修辭方式”等,是指為了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而有意識地偏離語言和語用常規之後,逐步形成的固定格式、特定模式。就是說:
    ①修辭格具有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作用;
    ②修辭格是對語言的和語用的常規的一種偏離;
    ③修辭格是一種格式,有它自己的結構模式。
    (二)表達性辭格與認知性辭格***13***
    表達性辭格,是僅從表達效果的角度概括出來的辭格。它只描述了為達到某種表達效果而採用的方法。如,婉轉——說話時不直白本意,用委婉含蓄的話來烘托暗示;誇張一說話上誇大過於事實處。
    認知性辭格,為表達變異的認知經驗需要對語言要素重加組織,形成特定的格式,這就是認知性辭格。一般的語言表達方式只適應於正常的認知經驗,認知性辭格的修辭價值,是在認知關係改變的基礎上形成的。
    這樣的辭格大致有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等)、比擬、借代、移就、粘連、誇張六種,再加上象徵、通感所涉及的語言現象。
   
    (三)認知性比喻、形象性比喻、說明性比喻、命名性比喻
    任何一種語言使用意圖只要形成了特定的格式,都可以設立一類辭格。如說明性的辭格、形象性的辭格、指稱性的辭格等。以比喻為例來說明這些辭格型別。
    1.認知性比喻
    比喻的關鍵特徵是本體與喻體之間具有相似點。認知性比喻與一般性比喻,本質不同。
    認知性比喻的示例:
   
    2.形象性比喻
    形象性比喻是利用人們熟悉的形象去描摹人們不熟悉的形象。形象性比喻的基本特點是本體在比喻中所接受的是自己的可能特徵,但在可能特徵的集合中處於邊緣地位。例如:
   
    “很紅很紅”是月亮的可能特徵,但與“月亮”組合的機會很少。
    3.說明性比喻
    一種特徵與特定物件的關係,在某事物上表現得簡單清楚,在另一事物上卻表現得晦澀不明,這時就有必要以前者來說明後者,所形成的就是說明性比喻。
    4.命名性比喻
    命名性比喻,通常用於對新生未知事物的認知,是通過比喻,把新認識的事物歸入已有知識框架中不相干的某類事物中。例如:電腦。
    註釋:
    ①王寅:《什麼是認知語言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iii頁。
    ②申小龍:《漢語與中國文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157頁。
    ③⑥王榮生,韓雪屏編著:《語言知識新視點》,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頁、184頁。
    ④劉穎等編:《語言學概論》,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88-89頁。
    ⑤參見王寧:《漢語語言學與語文教學》,載《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王寧,易敏:《語言與言語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載《語文建設》2006年第2期。
    ⑦劉世生,朱瑞青編著:《文體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53頁。
    ⑧張中行:《文言和白話》,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77-290頁。
    ⑨[英]戴維·克里斯特爾編:《現代語言學詞典》,沈家煊譯,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358頁。
    ⑩徐赳赳:《現代漢語篇章語言學》,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8-15頁。
    ***11***章熊等:《中學生言語技能訓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91-407頁。
    ***12***王希傑:《漢語修辭學》,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11頁。
    ***13***劉大為在其著作《比喻、近喻與自喻——辭格的認知性研究》中認為,傳統修辭學用語言的不同的表達效果定義辭格。他用“表達性辭格”概括傳統修辭學對辭格的這種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