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與傳統商務共用物流體系模式初探

摘要:目前我國的電子商務物流體系並不完善,配送成本高、效率低下,大大阻礙了電子商務的發展。傳統企業開展電子商務,需要採用與傳統商務共用的物流體系模式。圍繞交易成本、配送效率和服務質量等相關問題對這種模式進行可行性分析,並提出相應的調整措施。

  關鍵詞:電子商務;傳統商務;物流;措施
  
  隨著近年來國內電子商務業務的蓬勃興起,不斷有新的經濟實體涉足電子商務領域。通常選擇的物流模式有以下幾種:一是電子商務營運商自建物流體系,二是委託第三方物流,三是與傳統商務共用物流體系。第一種模式資金投入大,回收期長。同時由於我國地域的廣闊,地區的差異,行業發展的趨勢等,存在著跨行業經營風險。大部分企業不宜採用這種模式。就專業化分工和長遠角度看,第三方物流模式是最適合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物流模式。但對照我國高速發展起來的電子商務要求,第三方物流的發展仍有相當的差距,特別是規模大,覆蓋面廣,現代化程度高,能及時送貨上門的,按電子商務要求規範運作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還很少。特別在廣大鄉鎮及送貨上門環節上,存在高成本低效率的問題。當前企業要開展電子商務採用第三種模式(即採用與傳統商務共用的物流模式)是比較切合實際的。

  
  一、企業電子商務與傳統商務共用物流體系的基本思路
  
  企業建立電子商務網站或委託國內大型網路交易平臺銷售商品。資訊流、資金流、商流均可在網上完成。物流採用以下辦法解決:當企業收到網上訂單和顧客已付款通知後,通知離顧客所在地最近的物流節點(即各地銷售點,連鎖店等)組織配送,客戶收貨後通過現場確認和網上確認,並通過網路對物流節點的服務評分。然後在每月末由企業與物流節點進行結算(即利潤分成,實現雙贏),最後物流節點再根據庫存情況採用第三方物流或其它方式進行批量補貨。圖1和圖2分別代表兩種不同物流體系模式。
  
  
  
  二、電子商務與傳統商務共用物流體系的可行性
  
  判斷企業的行為是否可行,筆者認為,在不違背企業的經營理念的情況下,要看這種行為能否給企業帶來利益,給消費者帶來利益、給合作伙伴帶來利益。而企業開展電子商務採用與傳統商務共用物流體系,有利於企業開拓新的市場,也方便了消費者,在不影響物流節點銷售的前提下,就使其獲得利益。
  (一)暫時繞開中間配送環節,提高物流配送效率。採用與傳統商務共用物流體系模式,完全省去中間配送環節,直接從最近的物流節點處,由該物流節點組織送貨上門。在同城內可以在一兩個小時內送貨上門,這個配送效率是其它任何方式都無法比擬的。當然如果顧客處離最近的物流節點仍很遠,也可以由此節點委託第三方物流進行配送,這種物流節點與顧客間的短距離配送效率也比遠距離配送***如全程採用EMS***效率高。一般要求物流節點在收到配送指令起24小時內,配送到位。
  (二)由物流節點進行統一成批補貨,配送成本大大降低。採用單件委託第三方物流配送,配送費用高,而如果由物流節點成批委託第三方物流配送,與單件委託比,平均單件進貨費用自然就低,進而就降低了配送成本。
  (三)配送過程由各物流節點完成,優化了供應鏈。這種模式採用第三方物流與企業原有物流節點配送結合,企業與物流節點之間的成批配送由第三方物流或其它方式進行,批量大,成本低,服務好;物流節點與消費者之間的配送由物流節點或委託區域性第三方物流進行,能快速響應客戶需求,優化了產品供應鏈,彌補當前純粹靠第三方物流的不足之處。
  (四)可充分利用各物流節點的優質服務資源。完整的產品概念包括核心產品、形式產品和延伸服務(即售後服務),在形式產品趨於“同質化”的今天,要在競爭中取勝,就需要有優質的售後服務,特別是一些智慧化的產品(如洗衣機、電腦等)需要技術人員上門安裝及使用指導等。電子商務物流採用委託第三方物流進行,在售後服務環節上必然會出現服務空白,最終影響了消費者網上購買行為。相反,如果採用與傳統商務共用物流體系模式,就可能充分利用當地物流節點的服務資源,解決第三方物流解決不了的問題

三、採用與傳統商務共用物流體系應解決的問題
  
  對此類模式我們不禁要問:原有物流體系能否適應電子商務的高要求。電子商務對物流體系的響應時間,資訊反饋的準確即時,成本的嚴格控制要求,原有物流系統能夠實現嗎?原有物流體系的目標追求和電子商務的物流是否一致,通常情況下,傳統商務的各物流節點是相互獨立的經濟實體,有各自的經濟目標,而電子商務下的物流體系應是統一的利益整體。這種情況會影響物流體系的運作嗎?當然對傳統商務的物流體系並不一定能夠適應電子商務物流。因此就必須對原有體系進行調整,以滿足電子商務高效、準時的要求。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整:
  (一)以簽訂代理協議為紐帶,加強對分銷渠道的管理。通過簽訂合作協議,協調好企業與物流節點的利益關係,最終形成利益夥伴,實現“多贏”目的。一般來講,給各物流節點的利益不應少於他們自己銷售該產品所得的經濟利益。否則,一方面物流節點不願意配合企業進行配送,另一方面,物流節點肯定會把企業看成自己的競爭對手,這樣不利於企業網上銷售,也不利於企業形象的樹立。
  (二)對原有營銷策略進行調整,實行全國或區域性統一價格策略和促銷策略。電子商務網站與全國各物流節點的關係是利益合作關係,不是競爭關係。在開展網上營銷過程中,企業產品的價格及促銷資訊是全國各地的網民都可以看到的。在這種背景下,為了避免企業與物流節點、節點與節點間的惡性競爭,互打“價格戰”,必須實行全國統一價格策略和促銷策略或區域性統一價格策略和促銷策略。至少有以下幾個好處:第一,有利於於企業樹立鮮明的品牌形象,體現企業的實力;第二,可以保證各方收益的穩定,避免區別定價和討價還價影響物流節點和零售商的收益水平;第三,便於廠家制定渠道價格;第四,可以增強使用者的購買信心,不會產生對價格的不信任和降價預期,能夠增加使用者的忠誠度。當然在銷售過程中,要嚴格控制各渠道商的降價銷售行為。在消費者中建立切實可行的價格舉報獎勵制度。
  (三)建立物流節點的動態庫存管理系統和訂單傳遞系統。企業在開展網路營銷過程中,需要實時掌握物流節點的庫存狀態,否則可能會出現企業通知送貨而物流節點無庫存的情況。筆者認為,企業與各物流節點間可建立虛擬專用網 (安全性好,成本較低),各物流節點於每日向企業上傳庫存情況。企業收到訂單時,由訂單傳遞系統實時向相關物流節點傳遞訂單資訊,發出配送指令。
  (四)完善對物流節點配送服務的調查與評價系統。開展網路營銷,目的在於在方便消費者的同時,實現企業的目標。我們都希望我們企業的服務是優質的,顧客是滿意的。在配送環節,由於各物流節點並不代表企業利益,因此,可能會存在拖延送貨或服務質量差的問題。我們除了用合同約束外,還一套完整的評價體系,實現對配送環節的監督與管理。
  總而言之,企業開展電子商務採用與傳統商務共用物流體系的模式,與由企業提供廣告支援,促進供應鏈成員價值實現的做法有異曲同工之處,企業在資金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想穩住原有市場又想開發網路市場,當前不妨可以嘗試這種模式。
  
  參考文獻:
  1、解志剛.構建和完善適應電子商務的物流配送體系[J].前沿,2004***4***.
  2、何世明.我國電子商務物流配送模式的運作設計[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3***2***.
  3、曾丹.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物流配送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