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激振動

[拼音]:fanyingshi

[外文]:reaction time

從機體接受刺激到作出回答反應所需的時間,亦即S-R的時間間隔。反應時包括如下時相:刺激使感受器發生興奮,神經衝動從感受器傳到大腦皮層所需的時間,在中樞神經系統組織回答反應所需的時間,有機體作出回答反應的時間。因此,反應時又稱反應潛伏期。

反應時依賴於許多因素,如刺激的種類、強度及個體的因素(練習程度、適應水平、定勢、動機和情緒)等。實驗證明,一般成人經過反覆練習,對光刺激的反應時為180毫秒,對聲刺激為140毫秒,對觸覺刺激為140毫秒;選擇性的反應時要比簡單的反應時長些。

反應時的研究歷史可以追溯至1796年,英國格林威治天文臺臺長N.馬斯基林在觀察星體通過子午線時首先發現反應時的個別差異。1822年德國天文學家F.W.貝塞耳對此現象加以認真研究,確定了人差方程式,1850年H.von赫爾姆霍茨用反應時測量了神經傳導的速度。此後100多年來又對反應時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在現代心理學研究中,常把反應時作為一種指標來分析人的知覺、注意、學習、記憶、思維、動機和個性等各種心理活動。反應時在實際應用中也較廣泛,它是某些職業選擇的重要指標之一,對確定汽車司機、飛行員、宇航員及運動員等的心理生理的可能性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