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模擬

[拼音]:Qian Chongshu

中國植物學家,字雨農,1883年11月11日生於浙江省海寧縣,1965年12月28日卒於北京。1904年中秀才後,曾在南洋公學、唐山路礦學校學習,後考入清華留美預備學校。1910年赴美,先後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自然科學院、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學習;先學農學,後改學植物學,最後攻讀植物生理學和生態學。1916年回國,歷任南京甲種農業學校、南京金陵大學、東南大學、北京農業大學、清華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和復旦大學教授。1927~1935年、1937~1942年間任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研究教授兼植物部主任。1950年後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1953年前為植物分類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他是中國現代從事植物分類學、植物生態學、植物生理學和地植物學研究的最早的學者之一。1916~1917年,他在國外發表的兩篇論文:《賓州毛茛兩個亞洲近緣種》和《鋇、鍶、鈰對水綿屬的特殊作用》是中國學者獨立完成的植物分類學和植物生理學的最早文獻。他於1927年發表的《安徽黃山植被區系的初步觀察》,則是中國植物生態學和地植物學方面最早的著作之一。在中國,他首先對蘭科、蕁麻科、豆科、菊科等進行了系統的分類研究。1916年回國後,即深入浙江和江蘇南部採集1萬多號植物標本,加以整理和研究。30年代初開始對南京鐘山的森林和岩石植物進行過專門的研究,對安徽、四川等省的植物進行了大規模的採集調查,並對中國植被的型別和區劃進行過多年的工作。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國蘭科植物之研究》、《中國槭屬的地理分佈》、《中國蕁麻科之研究》、《中國森林植物誌,卷一》、《黃河流域植物的分佈概況》(與吳中倫合作)、《中國植被型別》(與吳徵鎰、陳昌篤等合作)、《中國植物誌》(與陳煥鏞合作主編)等。他長期在大學任教,培養和造就了秦仁昌、 李繼侗、 裴鑑、鄭萬鈞、曲仲湘、方文培等學者。1923年,他曾與鄒秉文和胡先驌合作,編寫了中國第一部植物學教科書《高等植物學》。

他在中國學術界做了許多組織和領導工作。1922年他曾與胡先驌合作,在南京創立了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植物部,建立了標本室、實驗室和圖書館,開展調查研究,出版刊物圖譜。1933年,在他和胡先驌、陳煥鏞等植物學家的倡議下組成了中國植物學會。他於1949年後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二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植物學會理事長、北京市科協副主席等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