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乳

[拼音]:Dong Zhongshu

中國漢代思想家。廣川(今河北省棗強縣)人。約生於漢文帝前元元年,卒於漢武帝太初元年。在哲學上,他提出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天人感應論,成為漢代最大的神學唯心主義哲學家。在政治上,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為漢武帝所採納,它對此後1000多年的封建社會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董仲舒的心理學思想以其天人感應論為基礎。他認為天有意志,人為上天所締造:“為人者天也。”(《春秋繁露·為人者天》)因此,人的身體結構跟天的特點相暗合:“人有三百六十節,偶天之數也;形體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聰明,日月之象也;體有空竅理脈,川穀之象也”(《人副天數》)。人的心理活動也與天的現象相對應:“人之好惡,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為人者天》)。這種神祕的天人觀自然會導致唯心的心身觀:“心之所好,體必從之”(同上)、“凡氣從心。心,氣之君也”(《循天之道》)。他雖然也承認天地之間人最寶貴:“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貴於人。人受命於天也,故超然有以高物”(《人副天數》),但它是建立在唯心天人觀基礎上的人貴論。他提出“性三品”的理論,認為“聖人之性”天生為善,不必教育;“斗筲之性”天生為惡,無法教育;只有“中民之性”可善可惡,必須教育;據此認為人性的完善與教化有關:“性非教化不成”(《漢書·董仲舒傳》)。他還認為感官雖有感知能力,但不活動仍不能產生感知:“目臥幽而瞑,待覺而後見。當其未覺,可謂有見質而不可謂見。”(《深察名號》)他從“天道無二”、“人道貴一”的前提出發,指出“目不能二視,耳不能二聽,手不能二事。一手畫方,一手畫圓,莫能成。”(《天道無二》)前半段話說明了注意集中的問題;後半段話說明了注意分配的問題,並帶有心理實驗的意味,後世有一些著作還引用了這個材料(如劉晝《新論》、王守仁《傳習錄》等)。在情慾問題方面,他認為情和性一樣,也是稟天意而生就的:情“非人能自生,此天施之在人者也。”(《竹林》)情的作用有好有壞,當喜而喜,當怒而怒,則作用是好的;“當喜而怒,當怒而喜”,則作用是壞的。肯定情就是欲,並須加以節制:“人慾之謂情,情非度制不節。”(《漢書·董仲舒傳》)

董仲舒著作現存《春秋繁露》一書。《漢書·董仲舒傳》儲存有他的《舉賢良對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