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豐,G.-L.L.C.de

[拼音]:Ketediwa

[英文]:Ivory Coast/Cte d’Ivoire

非洲西部沿海國家。南瀕幾內亞灣,海岸線長約500公里;陸鄰迦納、布吉納法索、馬裡、幾內亞和賴比瑞亞。面積32.24萬平方公里。人口947.4萬(1984)。全國分26個省。首都阿比讓。新都亞穆蘇克羅正在興建中。

自然條件

全境地勢由北向南緩傾,分為3個地形區:

(1)南部為沿海平原,海拔一般在150米以下。弗雷斯科以西為石質海岸,多懸崖和岬角;以東為沙質海岸,多沙嘴和潟湖。沙嘴缺口為河流的入海口。潟湖一般呈條帶狀,深度不大,有小島散佈其中。海岸帶內側是面積較大的波狀低平原,其上散佈蝕餘殘丘。平原上的水系由北向南大致平行入海。

(2)內陸高平原,位於沿海平原以北,佔國土大部分。其地質基礎是古老的基底雜巖,海拔一般150~450米,地勢由南向北升高,有許多島狀山丘和淺河谷。部分河流屬季節性河流。

(3)西部高地是幾內亞高地的東延,一般海拔450米以上。高地南部馬恩山地有些山峰海拔超過1000米,其西側的寧巴峰海拔1752米,是全國最高峰。北部有鐵歐裡和塞拉鐵奎山,是許多河流的發源地和分水嶺,河流分別南流入海或向北匯入尼日河。

地處熱帶。北緯7°以南為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25~26℃,氣溫年變化和日變化均較小;年降水量1500~2300毫米,有4~7月和9~11月兩個降水高峰期,溼度很大,伴有龍捲風。北緯 7℃以北過渡為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26~28℃,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由南向北遞減,5~10月為雨季,11月至翌年4月為旱季。北部受乾熱的哈馬丹風侵襲。

境內河網稠密,較大河流有科莫埃河、邦達馬河、薩桑德拉河和卡瓦利河等,均南流入幾內亞灣。流域內雨量豐沛,但蒸發強烈,各河水量不大,多急流、險灘,富水力資源。植被比較茂盛,森林佔總面積1/3。南部地區自然植被多為熱帶雨林,但許多原始森林已被人工橡膠、可可和油棕所代替。西部高地間坡地和谷地也分佈有熱帶雨林。北部為熱帶疏林和熱帶稀樹草原。此外,東南部沿海潟湖生長有茂密的紅樹林。

居民

全國共有60多個部族,主要是阿格尼-阿散蒂族、鮑勒族、克魯族、庫阿族、曼德族、丹古羅族和基弗努族。還有少數歐洲人(主要是法國人)和黎巴嫩人。約65%的居民信奉原始宗教,23%信奉伊斯蘭教,12%信奉天主教。通用迪烏拉語,官方語言為法語。世界上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1960~1970年平均年增長率為38‰,1970~1981年高達5%。鄰國移民佔全國人口1/4。獨立後,人口城市化速度較快,城市人口的比例從1960年的19%增長到1982年的42%。首都阿比讓人口平均年增長率110‰,1983年已達180萬左右。其他較大城市還有布瓦凱、達洛亞、馬恩、科霍戈和加尼奧阿等。全國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9人。馬恩、布瓦凱、科霍戈和阿比讓省以及從丁博克羅到阿博維爾的農業區人口密度較高;東北、西北和西南部以及邦杜庫省人口稀少,其中有些地區幾乎無人居住。

發展簡史

公元11世紀境內曾建立孔格城等雛形國家,為南北貿易中心和通道。13~15世紀曾是馬裡帝國的一部分。15世紀後半葉,葡、荷、法殖民者相繼侵入,掠奪象牙,販運奴隸,沿海一帶形成著名的象牙市場。1475年葡萄牙人命名象牙海岸。19世紀中葉後逐步淪為法殖民地,1895年被併入法屬西非洲。1958年12月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1960年8月7日宣佈獨立,成立象牙海岸共和國。1961年4月脫離“法蘭西共同體”。1986年1月1日起改國名為象牙海岸。

經濟地理

獨立後, 經濟有較大發展。1970~1982 年,國內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 5.7%。由於人口增長過快等原因,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僅增長1.5%。1982年國內總產值75.6億美元,人均883美元,居非洲各國前列。

農業一直是國家經濟的主要支柱。1981年農業勞動力佔總勞動力79%,1982年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26%,農產品出口值佔出口總值3/4左右。

咖啡和可可是主要經濟作物,是國家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多由小種植園主經營。早在1891年就開始種植咖啡,1930年後迅速推廣。近年產量次於巴西和哥倫比亞為世界第三大咖啡生產國。1982年產量為27.1萬噸;咖啡出口佔國家出口總值20.4%。咖啡主要產區在南部馬恩、丁博克羅、加尼奧阿、布瓦凱和阿博維爾等省區。可可於1895年從迦納引種,早年由歐洲人經營。1912年後,本國農民也開始種植。1982年產量為36萬噸;可可出口佔出口總值21.8%。主要分佈於東部鄰近迦納“可可帶”地區。其他經濟作物還有棉花、甘蔗、橡膠、棕櫚、菠蘿和香蕉等。獨立後棉花增產一倍多,1982—1983年度產量為15.7萬噸。甘蔗1974年開始種植,1982—1983年度粗糖產量為18.6萬噸。橡膠產量不斷增加,1982年產膠乳26988噸。油棕也發展較快,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棕油生產國之一。

主要糧食作物有薯類、水稻、玉米、小麥和高粱等。水稻主要分佈於薩桑德拉和邦達馬河流域,木薯、薯蕷、大蕉出產於邦達馬河以東地區,玉米主要分佈在中部地區。糧食不能自給。木材是次於咖啡和可可的重要出口物資。木材產量近500萬立方米,是非洲最大的木材出口國之一。優質木材主要有桃花心木和非洲柚木等。由於森林面積減少和世界市場需求下降,木材出口量從1980年的310萬立方米下降到1982年的230萬立方米。

境內礦產資源貧乏,採礦業薄弱。已開採的有鑽石,集中於布河流域。20世紀70年代初年產量曾達30萬克拉,後逐年下降,1979年降至 4.8萬克拉。此外還有金、鐵、錳和鋁土等礦均尚待開發。1975年在沿海發現石油和天然氣,1983年產原油120萬噸,已能滿足國內需要,並有少量出口。主要油田有1980年開始出油的貝里爾油田和1982年出油的埃斯波爾油田。

電力工業發展很快。發電能力從1962年4.1萬千瓦增加到80年代初的67.5萬千瓦以上,以水電為主。1981—1980年度發電 19.42億度。製造業是發展最快的經濟部門。1960~1970年產值平均年增長11.6%,1970~1980年平均年增長5.8%。製造業佔國內總產值的比重從1960年的 6%上升到1982年的12%。主要工業部門均以本國農、林產品為原料,如食品、木材、紡織、服裝、製糖、水果罐頭、榨油等,還有煉油、化工、汽車修配、水泥等。阿比讓集中了全國工業產值的2/3以上。

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有公路4.3萬公里,其中瀝青公路6000公里。線路多由內陸農業區、採礦區向南伸向沿海城市和港口。現有一條鐵路(由阿比讓到布吉納法索的瓦加杜古,境內長625公里),承運本國和布吉納法索進出口貨物。阿比讓是西非最大海港之一,馬裡、布吉納法索等內陸國家的重要轉口港。此外,東岸潟湖內駁船運輸較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