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之恭

[拼音]:feiteyixing mianyi

[英文]:nonspecific immunity

機體對進入體內的抗原物質的一種無選擇性排斥、清除功能。這是生物體在種系發育的長期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系列天然保護能力。

特點

(1)作用範圍廣:機體對入侵抗原物質的清除沒有特異的選擇性;

(2)反應快:抗原物質一旦接觸機體,立即遭到機體的排斥和清除;

(3)有相對的穩定性:既不受入侵抗原物質的影響,也不因入侵抗原物質的強弱或次數而有所增減。但是,當機體受到共同抗原或佐劑的作用時,也可增強免疫的能力;

(4)有遺傳性:生物體出生後即具有非特異性免疫能力,並能遺傳給後代。因此,非特異性免疫又稱先天免疫或物種免疫;

(5)是特異性免疫發展的基礎。從種系發育來看,無脊椎動物的免疫都是非特異性的,脊椎動物除非特異性免疫外,還發展了特異性免疫,兩者緊密結合,不能截然分開。從個體發育來看,當抗原物質入侵機體以後,首先發揮作用的是非特異性免疫,而後產生特異性免疫。因此,非特異性免疫是一切免疫防護能力的基礎。

發揮保護功能的幾道屏障

外圍屏障

面板粘膜是機體第一道防線,包括:

(1)面板粘膜的機械阻擋作用和附屬物(如纖毛)的清除作用;

(2)面板粘膜分泌物(如汗腺分泌的乳酸、胃粘膜分泌的胃酸等)的殺菌作用;

(3)體表和與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的正常微生物叢對入侵微生物的拮抗作用等。

內部屏障

抗原物質一旦突破第一道防線進入機體後,即遭到機體內部屏障的清除,它包括:

(1)淋巴和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屏障;

(2)正常體液中的一些非特異性殺菌物質;

(3)血腦屏障和胎盤屏障等。

淋巴和單核吞噬細胞系統是機體的第二道防線。微生物進入機體組織以後,多數沿組織細胞間隙的淋巴液經淋巴管到達淋巴結,但淋巴結內的巨噬細胞會消滅它們,阻止它們在機體內擴散,這就是淋巴屏障作用。如果微生物數量大,毒力強,就有可能衝破淋巴屏障,進入血液迴圈,擴散到組織器官中去。這時,它們會受到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屏障的阻擋。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細胞包括遊離在血液中的單核細胞以及在組織中固定和遊走的巨噬細胞,如在結締組織中的組織細胞、在肝內的庫普費爾氏細胞、在肺中游走和固定的塵細胞等。這是一類大的吞噬細胞。機體內還有一類較小的吞噬細胞,其中主要的是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它們不屬於單核吞噬細胞系統,但與單核吞噬細胞系統一樣,分佈於全身,對入侵的微生物和大分子物質有吞噬、消化和消除的作用。

在正常體液中的一些非特異性殺菌物質,如補體、調理素、溶菌酶、干擾素、乙型溶素、吞噬細胞殺菌素等,也與淋巴和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屏障一樣,是機體的第二道防線,有助於消滅入侵的微生物。

血腦屏障主要是由軟腦膜、脈絡膜和腦毛細管組成,可以阻止微生物等侵入腦脊髓和腦膜內,從而保護中樞神經系統不受損害。血腦屏障隨個體發育而逐漸成熟,嬰幼兒容易發生腦脊髓膜炎和腦炎,就是血腦屏障發育不完善的緣故。

胎盤屏障是由母體子宮內膜的基蛻膜和胎兒絨毛膜滋養層細胞共同組成的。這個屏障既不妨礙母子間的物質交換,又能防止母體內的病原微生物入侵胎兒,從而保護胎兒的正常發育。

非特異性免疫是特異性免疫的基礎,特異性免疫所產生的免疫物質又能增強非特異性免疫的作用。例如,巨噬細胞吞噬、加工、處理抗原物質,並把抗原傳遞給淋巴細胞,使其產生抗體或淋巴因子,加強殺傷靶細胞的能力。反過來,抗體和淋巴因子的產生也加強了巨噬細胞的趨化、活化和吞噬作用。因此,增強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對提高機體的整個免疫功能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