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蘭

[拼音]:outi lei (huashi)

[英文]:Artiodactyla(fossil)

偶蹄類中有許多已絕滅了的有蹄哺乳動物,如古豬、河豬、副駝、古鼷鹿、腫骨鹿、旋角羚、原始牛等,其化石分佈極廣。它們的主要特徵是每一腳上一般都有2或4個大小几乎相等的腳趾,身體主要著力於第三和第四趾上。第二趾和第五趾比較小或已消失。第一趾在一些早期豬形類的前腳上還儲存著。距骨有兩個滑車;股骨沒有第三轉子。大多數偶蹄類,尤其在雄性個體中,在額骨上都有一對角(“洞角”或“鹿角”),有些已絕滅的鹿類中出現有第三個角。

原始偶蹄類牙齒的齒數齊全。在進化過程中上門齒有完全退化的趨勢。上犬齒有時發展成“獠牙”或缺失。下犬齒在豬和河馬中很發育;但在反芻類中出現退化現象或呈門齒形。偶蹄類的臼齒可分為低冠型的丘形齒、丘一新月形齒和高冠型的新月形齒。臼齒和肢骨的構造在偶蹄類的分類中佔很重要的位置。

所有現生的和已絕滅的偶蹄類可分成三個亞目,即豬形亞目(Suiformes)、胼足亞目(Tylopoda)和反芻亞目(Ruminantia)。

豬形亞目

頭上無角。尺骨和腓骨分別不與橈骨和脛骨癒合。第三、四掌骨或蹠骨分開或不完全癒合。這一亞目又分為古齒獸次目 (Paleodonta) 、彎齒獸次目(Ancodonta)和豬次目(Suina)。中國已發現的古齒獸類化石有雙錐齒獸屬 (Dichobune)等一些小型的偶蹄類和一些較大型的狶屬 (Entelodon)、古豬獸屬 (Archaeo-therium)等。彎齒獸次目包括先炭獸(Anthracokeryx)、溝齒獸(Bothriodon)、河馬(Hippopotamus)等屬。這些化石中國都有發現。豬次目共同的基本特徵是雜食,牙齒為典型的丘形齒。犬齒大,肢骨短,多為4趾,有分離開的趾節骨。豬科化石首先出現於歐洲距今4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到中世紀以後有很大的發展,現生種遍佈亞、非、歐及美洲。中國已發現的豬化石有古豬 (Palaeo-choerus)、弓頜豬 (Chleustochoerus)、鐮齒豬 (Lis-triodon)、河豬(Potamochoerus)、野豬 (Sus scrofa)等。

胼足亞目(Tylopoda)

頭骨較長,無角。古老種類上門齒齊全,較後期種類中僅剩第三門齒。臼齒新月型。內含兩個科,即駱駝科(Camelidae)包括現生的駱駝和羊駝及其祖先和已絕滅的劍齒獸科(Xiphodontidae)。駱駝類在始新世晚期起源於北美,到上新世才開始進入亞洲、北非及南美。中國發現的駱駝化石不多。已知更新世前期的巨副駝(Paracamelus gigas)和更新世晚期的雙峰駝(Camelus knoblochi)。劍齒獸科包括歐洲一些中始新世和早漸新世原始的種類。

反芻亞目

包括鼷鹿類、鹿類和洞角類。它們從始新世晚期開始出現,到中新世開始繁盛成為分佈最廣、種類和數量最多的有蹄動物。最原始的反芻類可以內蒙古晚始新世古鼷鹿(Archaeomeryx)為代表。古鼷鹿大小與現生的鼷鹿(Tragulus)相近。頭上無角,上臼齒方形,臼齒有四個新月形齒尖。四肢長,掌骨或蹠骨無癒合現象。背脊彎曲。有一條長的尾巴,這在大多數反芻動物中是已失掉了的原始性質。

最原始的鹿可以漸新世的原鹿(Eumeryx)為代表。原鹿的原始性質如個體小,頭骨上沒有角。上犬齒擴大成軍刀狀,背脊彎曲,尾短,腿和腳伸長,中央的兩塊掌骨或蹠骨癒合成炮骨等性質還保留在中新世某些鹿類上。現代亞洲的麝(Moschus)是生存下來的原始型別,很像那些中新世早期的鹿類。中國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地層中發現過不少鹿類如皇冠鹿屬 (Stephanocemas)、叉角鹿屬(Dicrocerus)、麂屬 (Muntiacus)、祖鹿屬(Cervavitus)、真枝角鹿屬(Eucladocerus)、大角鹿屬(Megaloceros)等。

長頸鹿與鹿有緊密的關係,一般認為長頸鹿是在中新世時從鹿類進化來的。現代狓(Okapia)保持著中新世長頸鹿和古長頸鹿(Palaeotragus)的原始性質。中國在內蒙古、甘肅、山西等地曾發現過古長頸鹿和較大型的薩摩麟(Samotherium)。

洞角類是一些進步的反芻類。包括叉角羚羊類和牛類。叉角羚羊類分佈區侷限於北美。在中新世出現。角分雙叉、略似鹿角。且叉角羚羊的角是牛類中唯一的角套脫落和每年更新的。

牛類包括綿羊、山羊、麝牛、羚羊和牛。在中新世時起源於亞洲,後來分佈到歐洲、非洲和北美洲。從上新世到現在在歐亞大陸和非洲種屬眾多,一直很繁盛。

中國已發現的牛類化石有上新世的中華大羚 (Sin-orgx)、原大羚(Protoryx)、旋角羚(Antilospira)和更新世的麗牛(Leptobox)、更新世到現代的水牛(Bu-balus)、黃牛(Bos)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