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心理學

[拼音]:Yuan Shangdu yizhi

元代都城遺址。在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五一牧場境內,位於灤河上游的閃電河北岸。蒙古地名叫“兆奈曼蘇默”,意為一百零八座廟。上都開始興建於蒙古憲宗六年(1256),初名開平府,中統五年(1264)改名上都,又名上京、灤京,為帝后避暑的地方。明洪武二年(1369)複名開平府,不久廢府改衛,宣德五年(1430)廢棄。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曾進行過調查挖掘。1956和1973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內蒙古大學先後進行過調查。

全城由宮城、內城、外城和關廂等部分組成,城牆用黃土版築,宮城和內城的城牆,還分別用磚、石包砌。宮城位於內城中部偏北,平面為長方形,長620米,寬570米,四角建角樓,東、南、西三牆正中設城門。在城牆外24米處圍有一層石砌的夾城。由於上都是帝后避暑之處,因此佈局不求規整對稱,頗具離宮色彩。在城內中軸線上,通向3個城門的大道交叉處,有一方形建築臺基,北牆正中有一凹形大建築臺基;其他的殿堂亭榭則多是隨意佈局。還利用地溼多水的條件,在宮內挖掘了許多池沼。內城位於外城東南角,平面呈方形,每邊長1400米,南北各1門,東西各2門。街道佈置整齊對稱,多官署建築,西北角有乾元寺遺址,東北角有華嚴寺遺址。外城包圍著內城的西、北兩面,每邊長2200米。南、西兩牆各設1門,北牆設2門。城內北部的土崗為帝王遊樂的苑囿區,西部為建築佈局整齊的官署和作坊區。外城東、南、西三面的關廂地帶,是庶民居住區和集市貿易場所,地表有密集的小型建築遺址。城北約1公里的山坡下,還有許多類似兵營建築的遺蹟。上都遺址內出土的遺物有各種建築材料,如黃、綠、藍等釉色的琉璃瓦,以及石螭首和浮雕花卉的漢白玉石刻等。在皇城內還發現龍泉窯、鈞窯、磁州窯的瓷片和少數青花瓷片。

參考文章

元上都遺址的概述建築與名勝元上都遺址的基本資料建築與名勝元上都遺址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