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1911~1942)

[拼音]:Dong Yuan

中國五代南唐畫家。一作董元,字叔達,鍾陵(今江西南昌附近)人。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在南唐中主(934~960)時期。因任北苑副使,故後世稱之為“董北苑”。

董源事蹟無可考。《圖畫見聞志》將其列於“王公士大夫依仁遊藝”一類非專業性的畫家之中。但根據該書的另一條記載謂董源曾在南唐中主保大五年(947)元旦的賞雪宴會中,與翰林待詔高衝古、周文矩、朱澄以及徐崇嗣等同被宣喚,合畫《賞雪圖》,似乎董源與高衝古等人一樣也是以畫侍奉李中主的專業畫家。董源不僅以畫山水見長,也能畫牛、虎、龍及人物。作為山水畫家,董源也是不專一體的。宋人稱許其大設色山水景物富麗,宛有李思訓風格。但其最有獨創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他運用披麻皴和點苔法來表現江南一帶的自然面貌,神妙地傳寫出峰巒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煙霏的江南景色。他用筆甚草草,近視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在技巧上富有創造性。他的名作《夏景山口待渡圖》和《瀟湘圖》(見彩圖),將夏天江南的丘陵,江湖間草木暢茂、雲氣滃鬱的特定景色表現得淋漓盡致。其筆墨技法是與他所表現的特定景色充分適應的。宋代沈括稱他“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所畫山形,多是長江中下游一帶的丘陵,大都為坡陀起伏,土山戴石,很少作陡峭嶄絕之狀。這與較早於他的荊浩所表現的氣勢雄偉的北方山形正好成為鮮明的對比。董源很重視對山水畫中點景人物的刻畫,每每都帶有風俗畫的情節性,有時實為全畫的題旨所繫。雖形體細小,簡而實精,人物皆設青、紅、白等重色,與水墨皴點相襯托,別饒一種穠古之趣。其傳世作品還有《龍宿郊民圖》等。

董源所創造的水墨山水畫新格法,當時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隨,後世遂以董巨並稱。在宋代,除了米芾、沈括十分欣賞董巨畫派之外,一般論者對董巨的評價並不高。到了元代,取法董巨的風氣漸開。湯垕認為:“唐畫山水至宋始備,如(董)元又在諸公之上”,對董源有了新的認識。元末四家和明代的吳門派,更奉董源為典範,明末“南北宗”論者雖然在理論上尊王維為“南宗畫祖”,但實際上卻是在祖述董源。元代黃公望說:“作山水者必以董為師法,如吟詩之學杜也”。清代王鑑說:“畫之有董巨,如書之有鍾王,舍此則為外道”。董源在後世能夠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山水畫史上是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