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無內外學

[拼音]:Kongdiyake

[英文]:┵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 (1715~1780)

18世紀法國哲學家、自然神論者。生於格勒諾勃,就讀於格勒諾勃神學院,在聖許爾比斯和索爾朋研究過神學。1740年在巴黎任牧師。1758~1767年任巴馬公爵之子斐迪南的家庭教師。在此期間他編纂了一部同義詞詞典,以便於斐迪南的學習,其中摻有他自己的哲學思想。1768年他自巴馬回到巴黎,被選入法國科學院,同時又任柏林科學院成員。卒於弗呂克斯。

孔狄亞克在思想形成過程中,曾受到J.L.R.達朗貝爾、G.B.de馬布利、 C.A.愛爾維修、J.-J.盧梭、封德內爾、D.狄德羅和伏爾泰的影響。他身為牧師,卻深受狄德羅的影響,對科學比對祭司制度遠為感興趣。他通過閱讀伏爾泰的著作,特別是《哲學通訊》和《牛頓哲學原理》,瞭解了J.洛克和I.牛頓的思想。

孔狄亞克的著述涉及多種主題。例如他在1776年出版的有關商業和政府相互關係的論著中,以通俗的形式宣傳重農主義學說,主張貿易自由,個人應享有自己的勞動果實等。但孔狄亞克思想的重點和主要成就在認識論方面,有關著作有《人類知識的起源》、《體系論》(1749)、《人類知識的起源》、《邏輯》(1792)等。

孔狄亞克的認識論學說最初是循著洛克的經驗論前進的,但他更徹底地貫徹了感覺主義的原則。他指出,感覺是認識的來源和基礎;只有憑藉感官,關於客體的印象才能達於心靈。沒有視覺,就不能產生關於光和色的觀念;沒有聽覺,就不會有關於聲音的觀念。痛苦和快樂、運動和靜止等觀念的形成,莫不如此。諸如注意、記憶、比較和判斷,都可以追溯到感覺,用感覺加以說明。至於“反省”實際上只是將感覺材料作出種種配合,尋求它們所包含的種種關係,因而不成其為另一獨立的認識來源。由此,孔狄亞克消除了洛克的反省觀點,堅持了觀念來源問題上的一元論。

孔狄亞克進而將感覺主義原則運用於理性認識階段。他將觀念分為簡單觀念和複合觀念兩類。簡單觀念出自單一感覺,複合觀念源於簡單觀念的集合。而抽象概念不過是複合觀念的一種,亦即由抽取個別觀念的共性而形成的觀念。

孔狄亞克認為,R.笛卡爾的天賦觀念論是不能成立的。他指出,笛卡爾之所以得出“天賦觀念”的結論,乃是因為笛卡爾沒有追溯到抽象概念的起源,看不到抽象概念象簡單觀念一樣,在感覺中有其根據,而誤認為它們是“天賦”的。

孔狄亞克的認識論學說把一切認識能力歸結為感覺,是受了牛頓的啟發。牛頓以萬有引力作為宇宙之根本規律,用以解釋天體運動。孔狄亞克由感覺引伸出一切認識形式,可說是將牛頓物理學移植到哲學領域的結果,也因此顯露出形而上學的侷限性。

孔狄亞克對洛克的反省和笛卡爾天賦觀念論的批判,為發展唯物主義掃清了道路。但他並不是唯物主義者。他在《同義詞詞典》中把物體規定為可感覺性質的聚集,這種性質是我們關於廣延、堅實、形狀和運動等所看見和所想象的性質,所以狄德羅指責他的思路和G.巴克萊的主觀唯心主義極其相似。此外,孔狄亞克在宗教問題上也表現出妥協性,承認上帝是永恆、無限、全知全能的。具有自然神論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