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裡帕斯,A.

[拼音]:Gelüneiwa'erde

[英文]:Matthias Grünewald (約1455~1528)

德國畫家,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生於維爾茨堡,1528年8月31日卒於哈雷。格呂內瓦爾德的藝術師承不詳,可能從萊茵河中游一帶的地方畫師習藝,但他也學習了文藝復興的新技法,並精通建築與水利工程。約從1500年起工作於塞利根施塔特及阿沙芬堡,1509年起任美因茲大主教的宮廷畫師。德國宗教改革和農民戰爭期間,他因同情改革,於1526年被大主教解職,後遷居法蘭克福、哈雷等地,傳世之作不多,但現存代表作──伊森海姆祭壇畫(1510~1515)是多幅的巨集偉巨構,包括基督誕生、受刑、復活以及聖安東尼故事等6幅圖畫,皆屬精品。其他重要作品有《聖埃拉斯穆斯和聖莫里斯》(1520~1522)以及 3幅比伊森海姆祭壇畫中基督受刑圖較小的同名圖畫(分藏於巴塞爾、華盛頓、卡爾斯魯厄3地)。

格呂內瓦爾德用色絢麗奇幻,善於表現純樸激動的感情,是一位植根於民間藝術土壤又充分吸收了新技法的大師。他的伊森海姆祭壇畫被認為是德國文藝復興美術中獨放異彩的一大傑作。它採取德國中世紀祭壇畫常用的多層屏櫃形式,第 1層(最外層)是一幅凸字形的《基督受刑》(一名《十字架上的基督》);沿此幅畫中軸開啟,第 2層中央為《聖母子與天使》,它佔據了原來的凸字形位置,在第1層的背面又畫了《受胎告知》和《基督復活》兩幅畫,分列兩邊;當把第2層畫從中軸開啟時,它的背面又分別畫有表現聖安東尼的兩幅畫《誘惑》與《論道》;第3層中央則為木刻群像,是他人所作。這祭壇畫是為伊森海姆的聖安東尼修道院而作,它的 3層 6幅圖畫都充分體現了格呂內瓦爾德的藝術特色。例如《基督受刑》,以全身青紫、傷痕累累的形象表現十字架上受盡殘酷折磨的基督,既基於寫實也不惜誇張,令人感到無比悲憤,兩旁使徒們和聖母悲痛欲絕的神態更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同類題材的畫幅中罕有其匹。《基督受刑》後面的《聖母子與天使》則充滿歡悅情趣和綺麗風光,與前者的悲苦形成強烈對照。格呂內瓦爾德這些宗教題材的圖畫,反映了當時德國民間宗教思想的活躍,並接近於平民群眾對基督教義的新理解,因此它們不僅以其藝術特色引人注目,而且忠實反映了促成宗教改革的那個動盪的時代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