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凱

[拼音]:Jiefang Zhanzheng

1946年6月至1949年10月,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偉大革命戰爭。又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

國民黨和平攻勢的破產

抗日戰爭勝利後,全國人民期望國內和平,要求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中國。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在美帝國主義支援下,拒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有接受日偽投降的正當權利,壟斷抗戰勝利果實,妄圖使中國仍舊成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國民黨一方面加緊部署內戰;另一方面卻發動和平攻勢,1945年8月中、下旬,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赴重慶共商“國家大計”。這時,國際上美國政府推行扶蔣政策,企圖代替日本在中國的地位,變中國為其附庸;蘇聯與國民政府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後,斯大林致電中共中央,要毛澤東赴重慶與蔣介石進行談判。中國共產黨深刻地分析了這一政治形勢,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方針。一面做好應付全面內戰的準備;一面派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為代表赴重慶談判,力爭通過和平的途徑實現中國的社會政治改革。8月25日,中共中央發表了《對目前時局的宣言》,提出了和平、民主、團結三大口號。8月28日,毛澤東赴重慶和蔣介石舉行談判,10月10日簽訂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也稱《雙十協定》。國民黨在紀要中僅承認和平團結的方針及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而對解放區與軍隊的地位問題均沒有解決;並且繼續發動對解放區的軍事進攻。解放區始終保持著高度警惕和有準備的狀態,10、11月,人民軍隊在晉東南上黨地區和冀南邯鄲地區等,殲滅進犯解放區的國民黨軍數萬人。

共產黨力爭和平的誠意和解放區自衛戰爭的勝利,推動了國民黨統治區人民的反內戰運動。在昆明,學生開展了爭取和平民主的愛國運動,遭到了國民黨軍警的鎮壓,打死四人、打傷二十多人,造成了震動全國的“一二·一”慘案。各階層、各黨派反內戰運動不斷高漲。此時,美國總統杜魯門派馬歇爾以總統特使名義來華“調處”國共爭端(見馬歇爾調處);蘇美英三國外長在莫斯科會議上發表關於不贊成中國內戰的公報。國民黨鑑於這種國內外形勢,同時還需要爭得時間部署內戰兵力,所以被迫接受中國共產黨的建議,達成了停戰協定和召開政治協商會議。

1946年1月10~31日,國共兩黨及各民主黨派在重慶舉行了政治協商會議。經過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的共同努力,終於通過了反映人民願望和在當時條件下有利於和平民主團結的五項決議。中國共產黨即和全國人民一起,為維護政協決議而奮鬥;而國民黨當局卻想方設法制造事端,破壞政協決議。1946年2月10日,國民黨當局派特務和暴徒在重慶校場口搗毀慶祝政協成功大會,打傷郭沫若、李公樸等民主人士多人,造成一起血案;3月初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作出決議,推翻政協關於憲草決議中的各項民主原則,堅持國民黨一黨專政;6月, 國民黨軍警在南京圍攻、毆打上海人民和平請願團代表馬敘倫等多人,造成了有名的“下關慘案”。至此,國民黨終於撕毀了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向解放區發動了全面進攻。

國民黨軍事進攻的失敗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以三十萬兵力圍攻湖北宣化店地區的中原解放區,並相繼向華東、晉冀魯豫、晉綏、晉察冀、東北等解放區進攻,從此全面內戰爆發。當時國民黨在力量對比上佔著顯著優勢,全部兵力達四百三十萬,擁有三億三千九百萬以上人口的地區,控制大多數近代化工業較發達的城市和絕大部分交通幹線,並接收了一百萬侵華日軍的裝備,還有美國在軍事上、經濟上的巨大援助。而人民軍隊只有約一百二十七萬,其裝備僅有“小米加步槍”。解放區人口僅有一億三千六百萬,大部分住在農村。國民黨憑著優勢兵力,企圖在三至六個月內擊潰解放軍的主力。到1946年10月,國民黨軍佔領張家口時,一共佔領瞭解放區一百零五座城市。國民黨為暫時的軍事勝利衝昏了頭腦,悍然下令召開國民黨一手包辦的國民大會,通過了一部維護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憲法。接著,強迫中共撤退軍調部代表和駐南京、上海等地的代表機關。至此,最後關閉了和談之門。

為了粉碎國民黨軍的進攻,中國共產黨依據當時敵我力量對比和政治、軍事、經濟、地理等條件,制定了內線作戰和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而不以保守或奪取地方為主的積極防禦戰略方針。人民軍隊雖然在戰爭初期退出了許多城市和鄉村,卻殲滅了大量的國民黨軍隊,平均每月約殲敵八個旅(師),逐漸地消耗了敵人的戰略機動兵力。經過八個月的作戰,到1947年2月,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的狀況迅速發生改變和轉化,改變了人民軍隊在戰略上的被動地位和防禦態勢。從1947年3月起,國民黨軍隊被迫放棄全面進攻,在晉冀魯豫、晉察冀、東北等戰場上轉取守勢,將進攻的重點放在南部戰線的兩翼,即山東和陝北戰場,企圖在消滅這兩區的人民軍隊後,再轉移主力於其他戰場。國民黨軍集結了二十五萬兵力進攻陝北,而當時在陝北戰場上人民解放軍只有兩萬多人。3月19日,解放軍在完成了掩護黨政軍領導機關轉移和群眾疏散的任務後,主動撤出延安。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黨中央的精幹機關繼續留在陝北,指揮全國各戰場的作戰。解放軍又利用陝北的險要地勢和良好的群眾條件,在廣大地區與敵人迂迴轉戰,經過青化砭、羊馬河、蟠龍三次作戰,以傷亡兩千二百餘人的代價,殲敵一萬四千餘人,給胡宗南部以沉重打擊,粉碎了敵人企圖消滅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首腦機關及西北解放軍,或將中國共產黨趕過黃河的狂妄計劃,穩住了陝北的戰局,鼓舞了全國各解放區軍民的鬥志。

在山東方面,國民黨軍投入了四十五萬兵力,採取集中兵力,密集靠攏,穩紮穩打,齊頭並進的戰法。華東解放軍則採取以一部正面阻擊、以主力向敵人陣線兩端反擊的戰術,在泰安、臨沂、蒙陰、沂蒙抗擊敵人,特別是孟良崮一戰,全殲國民黨軍五大王牌部隊之一的第七十四師,迫使進犯的國民黨軍全線潰退。與此同時,晉冀魯豫、晉察冀、東北地區的人民軍隊依據中共中央的部署,相繼開展了戰略性反攻,使國民黨軍顧此失彼,到處捱打。至1947年6月,解放軍粉碎了國民黨軍的重點進攻。經過一年的內線作戰,解放軍共殲敵一百一十二萬人,粉碎了國民黨軍的戰略進攻,同時使解放軍轉入了戰略進攻。

國民黨一方面發動全面內戰,一方面加緊對國民黨統治區的控制和壓迫。1946年7月,國民黨特務在昆明暗殺了中國民主同盟領導人李公樸和聞一多,製造了震驚中外的李聞血案。國民黨對人民的鎮壓以及它所執行的內戰政策,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反抗。全國學生從1946年12月起舉行了反對美軍暴行、反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的示威運動;1947年5月又舉行了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各地工人、農民也進行了各種鬥爭。1947年臺灣“二·二八”起義,為規模最大、鬥爭最為激烈的一次。國統區人民的愛國民主運動有力地配合瞭解放區軍民的革命鬥爭,從而形成了中國革命的新高潮,使國民黨陷於全民包圍之中。

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進攻

進入戰爭第二年,國民黨軍總兵力已下降到三百七十三萬,分散在漫長的戰線上,機動兵力不多,後方空虛。失去人心,軍心厭戰,戰鬥力更加削弱;而且國民黨政府在政治、經濟上也陷入了嚴重危機。相反,人民解放軍總兵力上升到一百九十五萬,機動兵力比國民黨軍多,並且後方鞏固,人民努力發展生產,積極支援前線。中共中央根據戰爭形勢的變化,及時抓住敵人戰略佈局上的致命弱點,作出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的主要戰場引向國民黨區域的戰略決策,從而使中國人民的革命戰爭出現了由戰略防禦到戰略進攻的歷史性轉折。1947年6月30日,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從張秋鎮至臨濮集地段上強渡黃河,發動魯西南戰役,進而向大別山挺進,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8、9月,陳賡、謝富治率領的晉冀魯豫野戰軍太嶽兵團與陳毅、粟裕率領的華東野戰軍主力,也相繼出師南征。劉鄧、陳粟、陳謝三路大軍以“品”字形陣勢展開於中原地區,把戰線由黃河南北推移到了長江北岸,使中原地區由國民黨軍進攻解放區的重要後方變成了中國共產黨奪取全國勝利的前進基地。這是一個對戰爭發展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與此同時,彭德懷、賀龍率領的西北野戰軍,聶榮臻、徐向前率領的晉察冀野戰軍,許世友、譚震林率領的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林彪、羅榮桓率領的東北民主聯軍,也開始內線反攻。各路解放軍的大舉進攻,迫使國民黨軍由重點進攻轉為全面防禦。這一戰爭形勢的根本轉變,標誌著中國人民的革命戰爭達到了一個歷史的轉折點,也是國民黨二十年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

在這偉大歷史轉折關頭,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名義發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明確提出了“組成民族統一戰線,打倒蔣介石獨裁政府,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以及“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為了滿足農民長久以來的土地要求,中國共產黨在同一天公佈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在解放區徹底實行土地改革(見土地改革運動)。到1948年7月,已在約一億人口的區域內徹底完成了這項重大社會變革,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廣大農民支援革命戰爭的積極性。為了爭取新的勝利,1947年12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會議上作了《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在政治、軍事、土改、整黨、經濟、統一戰線等方面的綱領和策略。1948年3月,中共中央東渡黃河,從陝北轉移到華北,與中央工委會合,從而進一步加強了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

人民解放軍經過第二年作戰,殲敵一百五十二萬人,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全面防禦,人民解放軍已發展到二百八十萬人,解放區總面積已佔全國總面積24.5%,人口占全國人口37%。在人民革命戰爭勝利發展的大好形勢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統區人民游擊戰爭也蓬勃發展,空前活躍。截至1949年1月,戰鬥在敵後的游擊隊已有五萬多人,分佈於南方各省,並在二百多個縣境建立了廣大的遊擊根據地。同時,國統區的愛國民主運動進一步高漲。1947年10月,國民黨特務殺害浙江大學學生於子三,以及1948年1月國民黨軍警毆打舉行反壓迫請願的上海同濟大學學生,引起了國民黨統治區學生反壓迫、爭自由運動的新高漲。上海工人多次舉行罷工。1948年2月國民黨軍警鎮壓上海申新紗廠第九廠工人罷工,造成了“申新九廠血案”。由於國民黨發動反人民的全面內戰,軍費開支增大,生產遭受破壞,濫發紙幣,造成惡性通貨膨脹。1947年累計物價較戰前上漲十四萬多倍。1948年發行金圓券。八個月便成廢紙,致使人民生活更加窮困,越來越多的人民參加反飢餓、反內戰的鬥爭行列。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右翼的“第三條道路”的宣傳, 也隨之而破產。廣大工人、市民、知識分子以及民族資本家日益心向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都站在革命方面,使國民黨在政治上完全陷於孤立。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出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的號召,迅速得到各界的熱烈響應。這一切表明,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統一戰線更為擴大和鞏固,而國民黨徹底失敗已經臨近了。

國民黨政權的覆滅

經過與人民解放軍兩年作戰後,國民黨在政治上更加陷於孤立,經濟上瀕於完全崩潰;國民黨軍的防禦體系土崩瓦解,被分割在東北、華北、華東、中原、西北五大戰場上,被迫於1948年8月起實行所謂重點防禦。

1948年秋,中共中央及時抓住了客觀上已經出現可以實行決戰的有利形勢,作出人民解放軍在戰爭第三年中繼續在長江以北廣大地區作戰,以求殲敵之主力集團的決策,並舉行戰略決戰。9月初,中共中央決定首先從東北戰場開始舉行戰略決戰。9月12日,東北野戰軍以七十餘萬兵力發起遼瀋戰役,經過五十二天的戰鬥,解放了東北全境。11月6日起,由華東、中原野戰軍以約六十萬兵力在徐州地區發起淮海戰役,經過六十六天的戰鬥,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11月29日起,東北野戰軍會同華北野戰軍主力共一百萬兵力,聯合發起平津戰役,經過六十四天的戰鬥,解放了華北大部地區。三大戰役相繼進行,並在淮海戰役達到了戰略決戰的高潮,在歷時一百四十二天中,共殲敵一百五十四萬餘人,佔當時國民黨軍總兵力的42%,為其第一線總兵力的90%。至此,國民黨政權賴以發動內戰和維護其統治的主力部隊基本上歸於消滅,從而奠定了解放戰爭最後勝利的基礎。

在中國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形勢下,國民黨再次玩弄起和談陰謀。1949年元旦,蔣介石發表文告,提出了以儲存“憲法”、“法統”和國民黨軍隊等項條件,同中國共產黨進行和平談判。1月14日,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發表關於時局的宣告,提出懲辦戰爭罪犯等八項和談條件。蔣介石被迫於 1月21日引退到幕後,以李宗仁代理總統繼續要求和談。中國共產黨於 3月26日指派了以周恩來為首的談判代表,和國民黨的代表談判以後,起草了和平協定草案。但是,國民黨卻拒絕在國共兩黨代表商定的和平協定修正案上簽字,從而完全暴露了他們的和談騙局。

為了將革命進行到底,奪取全國的勝利,中國共產黨在揭露和打擊國民黨的和談陰謀的同時,還進行了各方面的準備工作。1949年3月,中共中央召開七屆二中全會,制定了黨對取得全國勝利及其後的基本政策。4月21日,在國民黨最後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後,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釋出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強渡長江天塹,23日解放南京,宣告國民黨二十二年統治的覆滅。隨後各路解放軍解放了除臺、澎、金、馬等島嶼以外的全部國土。在四年時間裡,消滅了國民黨軍八百零七萬餘人。

1949年9月,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人民解放軍、各地區、各民族以及國外華僑代表,在北平舉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產生中央人民政府。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從此,中國革命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參考書目

胡喬木:《中國共產黨三十年》,人民出版社,北京,1951。

廖蓋隆:《全國解放戰爭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