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國清(1913~  )

[拼音]:Ajia

戲曲理論家、劇作家、導演。原名符律衡,又名符正。江蘇武進人。自幼喜習書畫和京劇藝術,中學時期攻習老生。在江蘇宜興作記者、小學教員時,曾向各派京劇藝人求教,並參加票房演出。1938年,赴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美術系進修,後任該院新成立的平劇(即京劇)研究團團長,從此專門從事戲曲的演出、編導和研究工作,為當時延安地區的知名演員之一。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延安平劇研究院成立,先後任研究院主任、副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戲曲改進局藝術處研究室主任,中國戲曲研究院研究室主任,中國京劇院總導演、副院長。現任中國京劇院名譽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阿甲戲曲活動的特點,是長期堅持編、導、演的藝術實踐,積極從事戲曲改革活動,同時致力於戲曲藝術規律的探討和總結。延安時期,阿甲先後參加了《松花江上》、《錢守常》、《夜襲飛機場》等京劇現代戲和傳統戲全本《宋江》的改編、演出活動,以及新編歷史劇《三打祝家莊》、《進長安》的編、導和演出。在中國京劇院任職期間,相繼參加了《赤壁之戰》、《鳳凰二喬》的編、導和現代戲《白毛女》、《洪湖赤衛隊》、《柯山紅日》等的導演工作;並應邀擔任粵劇《桃花扇》和崑曲《晴雯》的導演。1964年,以他為主改編和導演的京劇現代戲《紅燈記》,更以獨特的創造,為京劇表現現代生活作出了重要貢獻。

阿甲的理論著作有《戲曲表演論集》,彙集了他在1951~1962年間撰寫的重要論文和表導演評論文章。其中《生活的真實和戲曲表演藝術的真實》、《戲劇藝術的真和美》、《關於戲曲舞臺藝術的一些探索》、《偉大的時代必然產生嶄新的戲曲──論戲曲藝術革新的幾個問題》等,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阿甲在理論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和特點是:針對50年代中期戲曲界盲目套用外國戲劇理論指導戲曲創作的傾向,深入探討和論述了中國民族戲曲藝術的獨特性,對戲劇界、文藝界重視民族戲曲遺產的研究和學習,正確借鑑外來戲劇理論和經驗,起了引導和推動作用。他力求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研究中國戲曲表演藝術的特點和風格,從美學的高度,對中國戲曲的美學思想和特殊審美規律,作了比較科學的分析和概括,為建立中國戲曲美學和表演理論體系,作了有益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