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

[拼音]:Henan Longshan Wenhua

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1956年從統稱的龍山文化中區分出來予以命名。主要分佈在豫西、豫北和豫東一帶。因地域間文化面貌的差別,目前一般又分為王灣三期、後岡二期和造律臺 3個型別。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為公元前2600~前2000年左右。一般認為河南龍山文化處於原始社會解體階段,它上承廟底溝二期文化或相當於這個時期的文化遺存,孕育並最終發展為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

王灣三期型別

因1959年發掘的洛陽王灣遺址得名。有人直接稱其為王灣型別。也有人把這類遺存細分為王灣型別、煤山型別和三裡橋型別。三種主要分佈在豫西地區的鄭州、洛陽之間和伊河、洛河流域,關中東部也有發現。河南洛陽王灣和矬李、孟津小潘溝、臨汝煤山、登封王城崗、密縣新砦、陝縣三裡橋,陝西華縣泉護村、華陰橫陣等是其代表性的遺址。

文化特徵

陶器以泥質和夾砂深灰陶為主,褐陶、黑陶次之,基本不見紅陶。多飾籃紋、方格紋,也有繩紋。主要採用輪製法。代表性器形有斜沿夾砂罐、柱狀或乳狀足罐形鼎、圓腹或折腹斝、深腹罐形甑、淺盤高柄豆、雙腹盆、研磨盆、高領小平底甕等,還存在很少的單把鬲、鬹、盉等不見於廟底溝二期文化的新器類。生產工具中的帶肩石鏟、石鐮、蚌鐮、穿孔石刀等,也是該文化具有特徵的器物。

居址遺蹟

房子既有半地穴式單間的方形、長方形或圓形建築,又有地面起建的長方形連間房子。小潘溝遺址的一座半地穴式單間長方形房基,居住面用紅色土夯成,南邊門道進屋處挖築一個有3個火眼的灶坑,可同時放上3件炊具燒煮,構築新穎,也很實用。在煤山發現30餘座房子,但儲存完整的不多,地面一般塗有白灰面,既光潔又防潮,其中以連間房子較為突出。如6號長方形連間房子,系用草拌泥在地面疊築土牆,居住面的白灰面共分 5層,經過多次使用和修整,兩室面積共約18平方米。 在矬李、 煤山發現 3 眼水井, 其中有的井口直徑1.6米,深達6米以上,井身上寬下窄,以免傾塌。各遺址普遍有窖穴,以袋形穴較為常見。在王城崗遺址發現有東西相連、先後修築的兩座夯土圍牆建築。其中一座略呈方形,西牆和南牆各長90多米。有人認為是一種防禦性設施的小城堡。

經濟和社會生活

農業較前有進一步的發展。工具種類增加,特別是石刀、石鐮、蚌刀、蚌鐮等收刈工具之多,說明農作物收穫量有了提高。家畜有豬、狗、牛、羊等,尤以豬骨出土為多。鹿和厚殼蚌是狩獵和採集的物件。製陶業有了明顯進步,普遍使用輪制,大量的是灰色陶,燒窯工藝全面處於用還原焰燒製的階段(見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拯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52596.html' target='_blank' >鋪展ひ?。煤山發現的4座陶窯集中在一起,窯室底部挖築兩條主火道和兩條分火道,火道較寬處架有“土坯磚”以便控制火苗和放置陶器。值得注意的是,在煤山的兩座窖穴裡發現了鍊銅用的坩堝殘片,說明當時已能鑄造銅器。

生活用具中的陶器,種類增多,器形也有變化,說明飲食生活的改進。其中,夾砂罐、甑、鼎、鬲、斝、鬹、盉等炊煮溫熱器種類之豐富,尤為顯著。此外,還有骨簪、骨環、蚌飾、牙飾等裝飾品。

在一些遺址裡發現少量的土坑墓,絕大多數為仰身直肢葬,一般都無隨葬品。在廢棄窖穴中還經常發現人骨架,人骨散亂不整齊,與正常的埋葬明顯不同。有人結合當時總的社會程序考察,推測死者的身份可能是俘虜或家奴。這時,包括王灣三期型別在內的整個河南龍山文化中,還流行占卜習俗。卜骨以豬、牛、羊、鹿的肩胛骨為材料,通過燒灼,觀察兆文以解釋吉凶。

與其他文化的關係

王灣三期型別中的方格紋斜沿罐、籃紋高領小平底甕、雙腹盆等,也見於後岡二期型別,說明了兩者文化上的聯絡。在王灣和三裡橋都發現了袋足鬹。鬹是山東龍山文化的典型器物,這表明了山東龍山文化對王灣三期型別的影響。

王灣遺址地層從下到上分為3期,王灣一期為仰韶文化,王灣二期為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的過渡期,王灣三期為河南龍山文化王灣三期型別。從地層疊壓和器物的對比,說明王灣三期型別是由廟底溝二期文化發展而來的。根據煤山、矬李等地的地層關係和文化內容上的演變,一般都認為王灣三期型別發展為二里頭文化。可見,王灣三期型別作為中原地區原始文化的一支主幹,是探索夏文化前身的重要物件(見夏文化問題)。

後岡二期型別

因1931年發掘的安陽後岡遺址得名。主要分佈在豫北和冀南一帶。重要遺址有河北磁縣下潘汪、邯鄲龜臺和澗溝、永年臺口,河南安陽後岡、大寒和八里莊以及湯陰白營等。其中白營遺址可分為3期,這為後岡二期型別的分期提供了依據。

文化特徵

陶器以灰陶為主,以繩紋為最多,籃紋次之,還有少量方格紋等。這與王灣三期型別以籃紋為多頗顯差異。常見器形有鼎、甗、單把鬲、鬹、甑、斜沿繩紋罐、大平底盆、大圈足盤、敞口斜壁碗、小口高領籃紋甕等。後岡二期型別有甗,這與王灣三期型別基本無甗不同。生產工具中,有較多的長方形石刀、蚌鐮和少量細石器。

聚落基址

在後岡遺址發現許多圓形白灰面房址,下潘汪也有一座半地穴式呈“ 8”字形的雙間白灰面房址。在白營遺址則發現了典型的聚落基址,共有房子60多座,其中晚期的46座分佈集中,東西成排,南北成行,門大部朝南。絕大多數為圓形、單間的地面建築。地基經過夯打,地面普遍塗抹白灰,牆壁為木骨草拌泥或直接用草拌泥壘成。有一座圓房用較大的土坯砌牆,它與安陽八里莊、後岡以及永城王油坊的土坯牆建築一樣,都屬於中國早期的土坯牆遺蹟,在古代建築史上揭開了新的一頁。從圓房子倒塌下的堆積物觀察,房頂使用蘆葦杆、樹枝和木片等材料,並在頂面塗以草拌泥,推測屋頂呈圓錐形。此外,在白營有的居住面下填土中或緊靠房基牆外,發現有小兒罐葬。有的在居住面下或牆外、門口的一側,埋放大蚌殼片。在一座房址旁邊還發現埋放一隻整羊的坑穴。後兩種情況,可能與建房的奠基習俗有關。在白營還發現一眼迄今所見的中原地區早期最複雜的水井遺蹟。

經濟和社會生活

後岡二期型別生產以農業為主。以白營遺址為例,主要工具有穿孔或無孔石鏟、骨鏟、石鐮、蚌鐮、有柄石刀、長方形石刀、穿孔蚌刀、刀形刮削器、四稜石鏃、葉形有鋌石鏃、三稜有鋌骨鏃、帶倒鉤骨魚鏢等,無論種類和數量,均較前增加。出土有石抹子,應是建房抹白灰面的工具。在澗溝、下潘汪、白營還發現少許細石器,如石鏃、石錐、刮削器和小石片等,以其特殊的製作工藝,豐富了工具的種類。家畜有牛、羊、豬、狗等,可能還有馬和家貓。大家畜的出現,在家畜飼養史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這時漁獵採集經濟還繼續發揮著作用。在澗溝發現7座陶窯,有的火膛的一部分直接位於窯膛之下,窯膛底部挖築近“北”字形的火道,以便集中火力。窯址附近有兩眼水井,可能與製陶用水有關。

在澗溝的一座房基內發現人頭骨4具,遺留砍傷痕跡和刻道,有人認為是砍死後又經剝皮的。還在廢棄的水井和圓坑裡發現雜亂埋葬的多具人骨,或身首分離,或作掙扎狀。有人認為這些現象可能是當時社會上存在對立、爭鬥的反映。

與其他文化的關係

後岡二期型別除與王灣三期型別有文化上的聯絡外,與山東龍山文化也關係密切。後岡、白營、下潘汪的鬼臉足鼎,白營的白陶鬹,下潘汪的偏刃石刀,都受了山東龍山文化的顯著影響;白營的深腹罐、罐形斝,也見於山東茌平尚莊三期,說明山東龍山文化也受到後岡二期型別的影響。後岡二期型別中的繩紋和單把長身鬲等均與早商文化有密切聯絡,因此普遍認為它是探索商代文化直接淵源的重要物件。

造律臺型別

因1936年發掘的河南永城造律臺遺址得名。也有主張以1977年發掘的永城王油坊遺址為代表,稱王油坊型別。主要分佈在豫東、魯西南黃河南岸沉積平坦的南北狹長地帶。其代表性遺址,南邊有河南的沈丘乳香寺,淮陽平糧臺,永城黑堌堆、造律臺、王油坊,商丘塢牆,睢縣周龍崗,中間有山東曹縣莘冢集,北邊有山東梁山青堌堆等。

文化特徵

造律臺型別以輪制灰陶為主,手製陶已很少見。紋飾以籃紋、方格紋為多,繩紋較少。常見袋足甗、三角形扁足鼎、盆形甑、壺、斜沿罐、大圈足盤、直腹平底盆、橫耳斂口甕、罐形或直筒形單把杯等。造律臺型別基本上無鬲,與後岡二期型別之有鬲有明顯區別。收割工具多半月形石刀,特別是蚌器、陶網墜比較豐富,也屬明顯的特徵。

建築遺蹟

房址分圓形和方形兩種。青堌堆發現半地穴式圓角方形白灰面建築。黑堌堆、王油坊則多地面建築。王油坊有一座圓形房址,直徑3.7米,為硬土居住面,用大土坯砌牆,相間壓縫,縫間用黃泥粘合,牆面還塗草泥土抹平,建築水平甚高。黑堌堆發現了連間近方形地面建築,其中一座殘存4間相連的方形房址,東西並列,室內為白灰面地面,牆以草泥土垛成,每間中間有燒灶面,均南牆開門。象這樣一次建起的成排房址,代表了一種較複雜的建築形式。這個型別的窖穴有鍋底形、直筒形和袋形幾種。平糧臺發現一座正方形的城址,城牆長寬各185米,有的牆下部厚約13米,系版築而成。

經濟生活

造律臺型別中的農業工具有石鏟、石鐮、石刀、蚌鐮等,無論種類和數量都較豐富,標誌著農業的發展。陶網墜形式複雜,常見骨魚鏢,在青堌堆、造律臺、黑堌堆、莘冢集等遺址,還普遍存在蚌、螺殼堆積或有大量的魚刺,捕魚和採集經濟佔有相當地位。生活用具,炊器有鼎、甗、鬹、甑,食器有盤、缽、碗、豆,儲存器有罐、甕,還有很少的酒器觚。

與其他文化的關係

在黑堌堆、王油坊發現了蛋殼黑陶片,莘冢集發現鬼臉足鼎,青堌堆發現陶鬹,說明造律臺型別與山東龍山文化的關係比較密切。另外,也存在少部分與後岡二期型別形制和紋飾相同的陶器。

總之,河南龍山文化的3個型別,雖然具有不少共性,但各自的特徵鮮明。今後隨著發掘工作的展開和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各個型別均有獨立成為考古學文化的可能。

參考書目

李仰鬆:從河南龍山文化的幾個型別談夏文化的若干問題,《中國考古學會第一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

嚴文明:龍山文化和龍山時代,《文物》1981年6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