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

[拼音]:Gelüfeiwusi

[英文]:Andreas Gryphius (1616~1664)

德國詩人、戲劇家。原姓格萊夫。生於格洛高(現在波蘭境內)一個牧師家庭。青年時期曾去荷蘭、法國、義大利旅行。1650年任格洛高議會中代表新教界的法學參議。他寫有十四行詩、頌歌、格言詩等,大部分收在《星期日和星期五十四行詩集》(1639)和《德國韻體詩集》(1650)中。他經歷了三十年戰爭,目睹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痛苦,他的詩充滿人道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1636年,祖國的眼淚》(1636)描寫戰爭在人民精神上造成的創傷。他力求用完美的藝術形式表現真實的思想內容,用德文寫作,大部分採用六步抑揚格詩體。他受荷蘭和法國戲劇的影響,企圖創造一種與歐洲先進國家並駕齊驅的德國戲劇,共寫了5部悲劇和3部喜劇。悲劇《列奧·阿美尼烏斯》(1646)描寫一個拜佔廷國王死於謀叛者之手。《卡塔麗娜·封·格奧吉恩》(1646)和《帕皮尼阿努斯》(1659)兩部悲劇表現了為維護基督教信仰、道德和權力而殉道的主題。《卡羅魯斯·斯圖阿爾杜斯》(1649)描寫一個英國皇帝的沒落。《卡德尼奧和塞林德》(1649)描寫一對青年的愛情。他的悲劇嚴格遵守三一律,配有合唱,採用六步抑揚格詩體,有時也用自由韻律。喜劇《彼得·斯庫恩茨》(1657)、《霍里比利克里布里法克斯》(1663)和《可愛的玫瑰》(1661)嘲諷手工業者和農民見識短淺,語言粗俗,一心想飛黃騰達。他的喜劇主要是供市民消遣,也有一些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