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彈彈頭

[拼音]:Zhongguo keji bao-kan

[英文]:press of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出版的自然科學和科學技術方面的報刊,分綜合性和專業性兩大類。它們的主要任務是介紹先進科學技術, 傳播科技資訊,交流科學方法,開發智力資源、培養科技人才、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普及科技知識,提高全民族科學技術文化水平。

綜合性科技報

綜合性科技報是科技類報紙的主體。北京市科學技術普及協會於1954年3月7日創辦的《科學小報》,是國內最早出現的綜合性科技報。它著重介紹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幫助讀者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和文化水平。隨後, 中央和地方各省、 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及科學技術協會也紛紛創辦面向不同讀者的各種科技報。在國務院科技領導小組領導下, 由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國防科學技術工作委員會、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光明日報社於1986年1月聯合創辦的《中國科技報》(1987年1月1日改名《科技日報》), 是一份全國性、綜合性的科技報紙。主要宣傳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科技政策和科技重大決策,傳播世界最新科技資訊、科技發展新概念、新知識和科技管理的新經驗等。1988年全國有綜合性科技報 70種,每期總髮行量 1100多萬份。其中 《湖南科技報》 面向本省農村,每期發行量曾達182萬份,訂戶佔全省農村總戶數14.24%。

專業性科技報

專業性科技報是科技類報紙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以醫藥衛生類報紙為最多。1931年在江西瑞金創刊的《健康報》,是中國共產黨領匯出版的第1 份醫藥衛生類報紙,延續出版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又創辦大批醫藥衛生類報紙,主要有《中國醫學論壇報》(北京)等。至1987年,這類報紙共36家,每期總髮行量511.13萬份。這些報紙以醫藥衛生人員為主要讀者物件,為他們提供科技情報、交流學術經驗;同時也面向社會廣大群眾,普及衛生科學知識,開展健康諮詢服務。 此外, 還有環境保護、電子技術、科技諮詢、科技資訊、農村技術開發、科學生活等類科技報紙。全國各類專業性科技報紙總數在 160種以上。

科技刊物

科技刊物是科學技術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不久, 就創辦了大批科技刊物,1950 年已達80種以上。此後逐年增多。“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部停刊,1970年全國公開發行的科技刊物僅存21種。1978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科技刊物得到較大發展,1984 年已有 2400種。另有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等少數民族文字的科技刊物10種,盲文科技刊物 2種,外文科技刊物多種。到1988年,全國科技刊物已達 3025種。 全國科技刊物每期總髮行量1100多萬冊。

科技刊物分指導性、學術性、技術性、檢索性和科學普及性五類。指導性刊物宣傳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科技方針政策及科技發展動態;學術性刊物刊登研究報告、 學術論文和綜合評述; 技術性刊物以新的技術、工藝、設計、裝置、材料等技術成果、發明創造和技術革新為主要內容;檢索性刊物是對原始科技文獻經過加工、濃縮,按照一定的著錄規劃編輯成目錄、文獻和索引;科學普及性刊物的任務是普及科學知識,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大多數科技刊物由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高等院校、中央各部、委所屬各科學研究院、所主辦。各省、市的科學研究院、所和中等專業學校、醫院,也創辦了許多地方性學術刊物。中國科學院系統主辦的刊物,1988年有 202種;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各學會主辦的刊物,1988年已有 361種,其中以《中國科學》和《中華醫學雜誌(系列)》在國際上影響較大。1950~1981年,全國 354所高等院校出版的自然科學刊物有367種,共發表論文5.8萬篇。

科學普及性刊物有綜合科普、專業科普、少年兒童科普、生活科普等型別。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綜合性科普期刊《科學畫報》,早期由中國科學社主辦,1933年8 月創刊,延續出版至今,它以內容“ 新、精、博、活、實”著稱,每期發行量曾達 100多萬冊。專業科普刊物發行量最大的是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無線電》,每期發行量曾近 200萬冊。生活科普刊物發行較廣的是1980年創刊的《科學與生活》, 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每期發行量曾達 160多萬冊。全國有少兒科普刊物10多種,以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我們愛科學》、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少年科學畫報》影響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