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勃倫,T.B.

[拼音]:Wu Yonggang

中國電影導演。1907年11月1日生於江蘇吳縣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82年12月18日逝世。19歲,進上海百合影片公司當美工練習生,並學做服裝、道具、化妝、場記。史東山是他在電影編導方面的啟蒙老師,1934年,在聯華影業公司編導處女作《神女》(見彩圖),當時電影評論家認為,這是“1934年下半期中國影壇的最大的收穫”。他對影片中人物和場景都作了精心設計和安排。鏡頭處理力求有所創新,不落俗套。由於他學過美術,運用素描方法刻畫人物,樸素地描寫下層婦女的悲慘命運。1936年,在新華影業公司編導《壯志凌雲》,這是一部在當時被稱為“充滿剛毅勇敢和血腥氣味的一部純粹的國防影片”。在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的4年“孤島”時期,吳永剛先後拍攝了《胭脂淚》(1938)、《離恨天》(1938)、《中國白雪公主》(1940)、《鐵窗紅淚》(1941)、《摩登地獄》(1941)等多部影片。從抗日戰爭勝利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他拍攝了《迎春曲》(1947)、《舐犢情深》(1948)等影片。

1950年,導演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部描寫農村土改的影片《遼遠的鄉村》。1952年,到新疆哈薩克地區生活了兩年,拍攝中國首次使用民族演員和語言(放映時譯成漢語)的故事片《哈森與加米拉》。此後又導演了深受群眾喜愛的影片《秋翁遇仙記》。1961年以後,拍攝了舞臺藝術片《碧玉簪》(1962)和《尤三姐》(1963)。1980年,他不顧年老體弱,任影片《巴山夜雨》總導演,同導演吳貽弓以及全體演員密切合作,使這部影片在思想和藝術上都有所突破,獲得1981年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從《神女》到《巴山夜雨》,吳永剛共拍攝26部故事片、5部舞臺藝術片和3部舞臺藝術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