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圖書館—書目分類法

[拼音]:Huangniangniangtai yizhi

中國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齊家文化的遺址。位於甘肅省武威縣城西北約 2.5公里處。面積約12.5萬平方米。1957~1975年甘肅省博物館 4次發掘。成年男女合葬墓和紅銅器是該遺址最重要的發現。

該遺址的房屋多為方形半地穴式建築,有白灰面居住面,共發現6座。儲存較好的一座,面積約12平方米,灶坑居中,室內遺留工具、陶器20件左右。在遺址中還發現有窖穴。墓葬皆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共88座。無葬具。有單人葬和合葬兩種,前者以仰身直肢葬為主,後者有成年男女合葬、成人與小孩合葬等,葬式比較複雜。成人男女合葬墓中,二人合葬者男性居左仰身直肢,女性居右側身屈肢,三人合葬者,男性居中仰身直肢;女性在左右側身屈肢。無論哪種,從儲存較完整的女性骨架看,大都面向男性。這類合葬墓的隨葬品一般較豐富,有石璧、玉璧、玉璜、綠松石珠、粗玉石片、紅銅器、陶器和豬下顎骨等,個別男性身上集中放置有80多件玉璧。成人男女合葬墓當屬夫妻(妾)合葬,明顯地反映了婦女處於從屬地位的境況。出土遺物有石器、玉器、陶器、骨器、銅器等。其中的刀、錐、鑽、鑿、環等30件紅銅器和一些銅渣,是中國迄今成批出土年代最早的紅銅器。經用光譜定性、半定量分析化學方法的檢驗(見現代科學技術在考古上的應用),銅刀的含銅量為99.63 ~99.87%,鉛、 錫、銻、 鎳等元素含量的總和只佔0.13~0.37%;銅錐的含銅量為99.87%,鉛、錫含量總和只佔0.13%,表明是一種純銅製品。還發現有40片左右的卜骨。材料系羊、牛、豬的肩胛骨,以羊骨為主。卜骨都有明顯的燒灼痕跡,但一般不鑽不鑿,僅少數有輕微的刮削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