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

[拼音]:qishi jiaoyu

[英文]:chivalric education

西歐中世紀世俗封建主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和訓練具有軍事征戰能力,保衛封建制度的衛士。騎士教育制度是適應當時封建貴族軍事征戰的需要而產生的。這一制度發端於 9世紀末10世紀初,12世紀十字軍時期發展到高峰,至12世紀後便逐漸衰退了。

西歐中世紀社會的封建貴族內部分許多等級。大小封建主之間把土地層層封受,形成“領主”與“陪臣”的關係。騎士是最下層的封建主,通常擁有一個較小的莊園,統治著十餘戶農民。騎士不僅要保衛自己的莊園,還要替領主征戰。他們平時以狩獵、比武為消遣,鍛鍊征戰能力;戰時則全身披掛甲冑,縱橫廝殺。騎士教育是在騎士生活和社交活動中進行的,並無專門的學校。訓練騎士的標準是剽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愛國、寵媚貴婦。

騎士教育的實施分三個階段: ①從出生到 7、8歲,為家庭教育階段。貴族兒童在家庭中受母親的教育,其內容為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和身體的養護。

(2)7、8歲至14、15歲為禮文教育階段。貴族之家按其等級把兒子送入高一級貴族的官邸中充當侍童,侍奉主人和主婦,同時學習上流社會的各種禮節; 有時也學習識字、 吟詩、弈棋、奏樂。少數侍童學習拉丁文、法文等。在此階段,也令侍童學習賽跑、角鬥和鬥拳,並進行“比武”的訓練。所謂的“比武”乃是一種作戰的演習。有時用一模擬假人為靶,練習廝殺,有時騎上戰馬,以矛與長槍互相刺殺,宛如實戰。

(3)由14、15歲至21歲為侍從教育階段。學習的重點是“騎士七技”,即騎馬、游泳、投槍、擊劍、 打獵、 弈棋和吟詩。同時,要侍奉領主和主婦,飼養戰馬,擦拭武器。騎士出陣或比武時,為之吶喊助陣。騎士臨危時,為之助力脫險。在這一階段之末,未來的騎士可選擇一年齡稍長的婦女,一起吟詩跳舞,不論婚否,都要誠心相愛。21歲時,舉行授職典禮。正式宣佈授予騎士稱號。騎士的文化知識極為貧乏,許多封建領主目不識丁,有些騎士甚至不會簽名。

參考書目

Eby and Arrowood, The History ɑnd Philosophyof Education, Ancient ɑnd Medieval,Prentice-Hall Inc., New York,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