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州

[拼音]:yinyangjia

[英文]:school of Yin and Yang

中國先秦時期以陰陽、五行說為中心思想的一個哲學流派。據說這個流派是由古代天文家和占星家演變而來的。陰陽家們在長期的天象觀測中,看到“天則有日月,地則有陰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他們掌握了自然界陰陽五行變化的某些規律,所以是古代具有較多科學知識的人;他們還是古代的術數家,專長以天象來預測人事的吉凶禍福,把科學和巫術結合在一起。這些人到漢代即被稱為陰陽家、五行家,或陰陽五行家,成為“六家”或“九流”之一。

戰國時期,陰陽五行學說盛極一時。據《漢書·藝文志》著錄,約有68家,著述1300餘篇。其中有一派以陰陽五行說為理論基礎來解釋季節變化和農作物生長的規律,他們以春夏秋冬四時配東西南北四方,認為春夏秋冬的變化是由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盛衰決定的。其代表文獻有《禮記·月令》和《呂氏春秋·十二紀》。戰國末期以鄒衍為代表的另一派,則把陰陽五行說推廣到政治上,以“陰陽訊息”、“五德轉移”來解釋王朝更替,為即將出現的封建統一王朝提供理論依據。這一派的思想,最後歸結為“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和儒家特別是其中的思孟學派有較密切的聯絡。

作為哲學流派的陰陽家思想是一個科學和巫術混雜在一起的矛盾體系。一方面,從科學和生產實踐中,他們掌握“見伏有時”、“嬴縮有度”的天象執行規律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農作物生長週期,尚能按照客觀事物的本性及其相互作用來說明世界的變化,積累了豐富的有關陰陽消長和五行生剋的樸素辯證法的思想資料。另一方面,他們在說明世界的統一性時,又往往把自然和社會混同起來,用自然界的天象變化來比附、隱喻人事的吉凶禍福,宣傳天人感應的神祕主義思想。漢代的司馬談說:“嘗竊觀陰陽之術,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劉歆也指出:“陰陽家者流,……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章于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他們對於陰陽家的評論,基本上是符合實際的。這種思想體系本身具有的二重性,對以後哲學思想的發展產生了複雜的影響。秦漢以後,《黃帝內經》的作者和東漢時期的王充等人把陰陽五行說中的科學成分發展成為唯物主義的天道自然觀,而董仲舒和讖緯之學則把其中的迷信成分發展成為系統的唯心主義的神學目的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