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陽初(1890~  )

[拼音]:Ping-Jin Zhanyi

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二、第三兵團及地方武裝一部在北平、天津、張家口地區,對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性決戰,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

1948年11月,遼瀋戰役勝利結束,淮海戰役業已展開,華北國民黨軍戰略處境十分不利,或撤或守,或從海上南逃或西退綏遠,舉棋不定。蔣介石電召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去南京商談對策,他們錯誤估計東北野戰軍需休整三至六個月才能入關作戰,故採取固守平津,保持海口,以觀時局變化的方針。據此,傅作義決定撤出承德、山海關、秦皇島、保定等地守軍,將其十二個軍四十二個師(旅)及地方部隊共五十餘萬人,部署在東起灤縣、西至柴溝堡(今懷安)長達千里的鐵路沿線。

中共中央從全國戰局出發,決心將傅作義集團抑留在華北就地殲滅。軍委令東北野戰軍提前隱蔽入關,將平、津、塘守軍分割包圍,以便各個殲滅;又令華北部隊撤圍歸綏,緩攻太原,拖住傅部,爭取時間。隨後,中共中央決定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組成黨的總前委,林彪為書記,統一領導平、津、張、唐地區的作戰和接管等一切工作。

平津戰役歷時六十四天,投入兵力約一百萬人,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分割包圍,切斷退路。11月23日東北野戰軍主力開始向平津和塘沽、唐山地區挺進。29日,華北第三兵團突向張家口外圍據點發起攻擊,吸引國民黨軍西援。傅作義急調第三十五軍等部連夜增援,並令兩個軍主力西移。當傅作義發覺東北野戰軍入關後,又急調第三十五軍速返北平,並從天津調八個師加強北平防務。第三十五軍東返時,被華北第二兵團包圍在新保安。傅系主力分別被圍在張家口、新保安,切斷了西逃的退路。東北野戰軍主力十一個縱隊先後入關,多路穿插,分別包圍了北平、天津、塘沽,封閉了華北國民黨軍南逃的通路。依據中央軍委“圍而不打”和“隔而不圍”的指示,東北、華北野戰軍協同作戰,僅用二十餘天就完成了對傅作義集團的戰役分割和戰略包圍任務。

第二階段

各個殲滅被圍守軍。解放軍遵照毛澤東關於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指示,逐次圍殲新保安、張家口、天津的國民黨軍。12月22日,華北第二兵團首先向新保安發起總攻,全殲傅作義精銳部隊第三十五軍軍部及兩個師(見彩圖)。

23日,張家口守軍七個師向北突圍,企圖撤回綏遠。華北第三兵團和東北第四縱隊全力堵擊追殲,23日晚解放張家口,24日於張家口東北地區全殲十一兵團五萬四千餘人。1949年1月14日,東北野戰軍採取東西對進、攔腰斬斷、先南後北、各個殲滅的戰法,以二十二個師的兵力向拒絕放下武器的天津守軍發起總攻,經過二十九小時激戰,至15日全殲國民黨軍十三萬餘人。活捉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天津解放。塘沽守軍五萬餘人於 1月17日從海上逃走,塘沽解放。

第三階段

傅率部接受改編,北平和平解放。在張、津、塘相繼解放後,防守北平的二十五萬國民黨軍陷入了重圍的境地。中共中央為保護古城北平,力爭通過談判實現和平接管;同時又要求部隊不放鬆強攻的準備。經雙方多次談判,以及中共北平地下黨組織和愛國民主人士的配合工作,於1月21日達成和平解放北平的協議。22日,傅作義所轄八個軍二十五個師全部開出城外,聽候改編。 1月31日,人民解放軍入城,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結束。此次戰役,人民解放軍以傷亡三萬九千人的代價,取得了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五十二萬餘人的巨大勝利,實現了就地解決傅作義集團的目標,基本上解放了華北地區,從而進一步加速瞭解放戰爭的程序(見圖)。

參考書目

蘇祖凰:《京津戰役》,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王清魁:《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役整合》,解放軍出版社,北京,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