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特修正案

[拼音]:Tanjing

中國佛教禪宗創始者慧能的傳法記錄。因系在法壇上宣講的經教,故稱。版本有:

(1)法海本。學者多認為是法海據慧能講法記錄而成,是現存的最早版本。因直到近代才在敦煌發現,又稱“敦煌寫本”,全名《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字施法壇經》,1卷,約1.2萬字。原不分節段,日本學者鈴木大拙把它分為57節。

(2)惠昕本。晚唐或宋初僧人惠昕改編,共2卷11門,約1.4萬字。據南宋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和元代馬端臨的《文獻通考》載,為3卷16門。

(3)契嵩本。宋仁宗至和年間(1054~1056)僧人契嵩改編。1卷10品,約2萬餘字。全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曹溪原本》,簡稱《曹溪原本》。也有認為是元僧人德異於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的刊印本。

(4)宗寶本。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前後,僧人宗寶改編。1卷10品,2萬餘字。題名《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在法海本未發現前,為最常見的流通本。1944年“普慧大藏經刊行會”刊印以上 4種版本的合編本。《壇經》註釋本,有近人丁福保的《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箋註》、郭朋的《壇經校釋》等。法海本和其餘3本,在內容上頗有出入。如,慧能的“得法偈”,法海本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後來 3本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其中最關鍵的一句“佛性常清淨”改成為“本來無一物”,以致造成論述慧能禪宗思想的分歧和困難。

《壇經》的哲學思想,據法海本,主要是把“真如”視為最高的世界本原,說:“於自性中,萬法皆見”;“性含萬法是大,萬法盡是自性”。“自性”指精神本體“真如”。又說:“般若常在,不離自性。”“般若”即佛教智慧,認為“自性”中本來具有智慧。《壇經》宣揚唯心主義的本體論和先驗論的認識論,在中國哲學史上發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