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乒乓球聯合會

[拼音]:majia

[英文]:horse's armour

中國古代用於保護戰馬的專用裝具。又稱馬鎧。可分為兩類,一類用於保護駕戰車的轅馬,另一類用於保護騎兵的乘馬。

商周時期,戰車是軍隊的主要裝備,馬甲用於保護駕車的轅馬。主要是皮質的,面上髹漆,並常畫有精美圖案。分為保護馬頭及軀幹的兩部分。至今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實物,是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戰國初期髹漆皮馬甲(圖1)。秦漢以來,騎兵成為軍隊中的重要兵種,馬甲用於保護騎兵的乘馬。東漢時期,已經使用起部分防護作用的馬甲,如保護馬前胸的皮質“當胸”。到三國時期,文獻中已記載有全副馬鎧。自東晉十六國到南北朝時期,騎兵的作用大大提高,組建了人和馬都披鎧甲的重甲騎兵──“甲騎具裝”,馬鎧的結構也日趨完備,並從此稱為“具裝鎧”或“馬具裝”(圖2)。具裝鎧有鐵質的,也有皮質的,一般由保護馬頭的“面簾”、保護馬頸的“雞頸”、 保護馬胸的“當胸”、 保護軀幹的“馬身甲”、保護馬臀的“搭後”以及豎在尾上的“寄生”6部分組成,使戰馬除耳、目、口、鼻以及四肢、尾巴外露以外,全身都有鎧甲的保護。隋朝以後,重甲騎兵日漸減少,但馬鎧仍是軍隊中使用的一種防護裝具。在北宋成書的《武經總要》中,繪有整套馬甲的影象,包括面簾(附有“半面簾”)、雞頸、當胸、馬身甲和搭後5部分,沒有“寄生”。 在宋、遼、金之間的戰爭中,交戰各方都使用過裝備馬鎧的騎兵。到明清時期,騎兵的戰馬一般不再披這種笨重的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