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農

[拼音]:Bisimai

[英文]:Otto von Bismarck-Schnhausen (1815~1898)

普魯士王國首相 (1862~ 1890),德意志帝國宰相(1871~1890)。執政期間採取“鐵血政策”,故又有“鐵血宰相”之稱。1815年4月1日生於施滕達爾附近的申豪森莊園,出身容克世家。6歲在柏林上學。17歲後在格丁根和柏林大學攻讀法學。大學畢業後,1836年擔任候補文官職務。1839年,回莊園經營農業。他採取資本主義農場的經營方式,逐漸成為資產階級化的容克。在此期間,他除了熱衷於騎馬狩獵、縱情享樂外,還學習文學、歷史和哲學。1845年任薩克森省議會議員,1847年任普魯士聯合邦議會議員,以維護貴族地產主的利益而聞名,政治上屬於頑固的保守派。德意志1848年革命時期,在議會上公開聲稱要壓倒革命,甚至準備在自己領地上組織軍隊,到柏林武力鎮壓革命。他是保守的宮廷黨的主要成員,反對德意志統一,親俄、親法、親奧。1851~1859年,任普魯士聯邦議會駐法蘭克福的代表後政治態度發生劇變,認定德意志統一是無法阻止的,要維護普魯士的君主政體和容克利益,只有普魯士掌握統一的領導權。他成為激烈的反奧派並同宮廷黨決裂。1859年任駐俄公使。1862年改任駐法大使,進一步瞭解到東西強鄰阻止德意志統一的圖謀,確信必須以武力統一德意志。60年代初,公開提出要解散德意志聯邦,把奧地利逐出德意志。1862年9月,被普王威廉一世任命為首相,10月8日又被任為外交大臣。當時普魯士議會否決了威廉一世的擴軍計劃,威廉一世準備退位,王朝面臨危機。俾斯麥執政後,不理睬資產階級的違憲指責,進行大規模軍事改革。宣稱“德意志的未來不在於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在於強權”,“只有通過鐵和血才能達到目的。”主張通過王朝戰爭,“自上”實現德意志統一。在1864年普丹戰爭、1866年的普奧戰爭、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他施展各種手腕,造成有利於普魯士的國際局面,然後各個擊破對手,建立起統一的德意志帝國。1865年晉封為伯爵,1871年兼任帝國宰相,並晉封為親王,獲著名的弗里德里希斯魯莊園,成為德國最大的地產主之一。

1871~1890年,俾斯麥是德意志帝國的實際領導人,集帝國內政、外交大權於一身,只對皇帝負責。其內政的主要目標是維護現存制度,確保國家(首先是普魯士)的權威。一方面加強普魯士和帝國政府的權力,促進容克和資產階級的聯盟;另一方面大肆鎮壓工人運動。1871年參與鎮壓巴黎公社(1792~1794)運動。1872年開始,發動反天主教會的所謂“文化鬥爭”。1878年實施《《社會黨人法》》。1879年後頒行保護關稅政策。外交方面推行大陸政策,以爭奪歐洲霸權。1873年促成締結德、奧、俄三皇同盟。1879年同奧匈帝國締結祕密的軍事同盟。並以此為基礎結成德、奧、意三國同盟(1882)。80年代起,他還領導德國向海外擴張,在亞洲和非洲建立殖民地。俾斯麥在外交上縱橫捭闔,成為19世紀下半葉歐洲政治舞臺上的風雲人物。但其內政和外交政策都未能完全取得預期效果。1890年3月被威廉二世解職。俾斯麥下臺時被封為勞恩堡公爵。此後他長住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莊園,除撰寫回憶錄外,還在《漢堡訊息報》上發表文章,為自己的政策辯護。著有回憶錄《思考與回憶》。1898年7月30日卒於這個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