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拼音]:Zhongguo gudai gema zhiwu

[英文]:Hemp and Ramie Textiles in Ancient China

以葛、麻纖維為原料的中國古代紡織品。原始社會時已經出現。河南三門峽廟底溝和陝西華縣泉護村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中,曾發現了每釐米經緯線各10根的布痕。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發現了 100餘件帶有編織物印痕的陶器,其編織方法已多種多樣,有平紋編織法、斜紋編織法、一絞一的紗羅絞扭編織法、絞扭與繞環混合的手編法等等 (見圖),

而且在經與緯的配置上使用了緯粗於經的方法,使織紋突出,功效提高。1972年,江蘇吳縣草鞋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第10層文化堆積中發現 3塊約公元前3400年的葛布殘片,內有一塊經密每釐米約10根,緯密每釐米約26~28根,用扭絞加繞環織法編織出回紋和條紋暗花的葛布,這是中國已發現的最古老的手工織花葛布實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葛布的生產在周代很受重視,設有“掌葛”專門管理葛布生產。春秋戰國時期極盛。由於葛纖維的產量低,宋元以後,只剩下廣東沿海地區尚有少量生產,如雷州的錦囊葛、增城的女兒葛等,質量很好,博得“細滑而堅”的美譽。

中國麻纖維中最主要的是苧麻,這是中國的特產,有“中國革”之稱。它的單纖維強力可達52克,主要分佈於黃河流域中下游和南方各地。中國麻織技術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浙江餘姚河姆渡和吳興錢山漾新石器遺址都發現過苧麻織物殘片及繩子。1981年鄭州青臺遺址出土的粘附在紅陶片上的苧麻和大麻布紋,距今約5500年。1978年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岩墓船棺發現約公元前1400年的苧麻布。江蘇六合東周墓也曾出土過苧麻布,經密每釐米24根,緯密每釐米20根。1970年江西貴溪仙岩戰國早期墓出土的一批紡織品中,也有苧麻和大麻織品。秦漢以來麻織物一直是主要的日常衣料。馬王堆 1號西漢墓出土的苧麻布,經密每釐米37根,緯密每釐米44根,可與絲帛媲美。這種精細的苧麻布,戰國時稱為布,漢代稱為疏布、服瑣、緰丗,三國時稱為疏布,魏晉以後稱為綀子。宋代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說,邕州產的苧麻布潔白細薄,有花紋的稱為花綀,一端四丈餘,重止數十錢,捲起放進小竹筒尚有餘地。但價格昂貴,一端值十餘緡(一緡為一千文錢)。除苧麻以外,枲(大麻)和褧(檾麻)織品在古代生活中應用也較廣。枲也能織得精細潔白,所以周代設有典枲的官管理生產。褧在周代曾用來織作衣料,罩於錦衣錦裳的外面起保護作用,但終因比較粗糙,後來則專門用來打繩索。元明以後,棉花普及全國,麻織物需求量下降,逐漸為棉布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