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

[拼音]:Tewa'erduofusiji

[英文]:Александр Трифонович Твардовский (1910~1971)

蘇聯俄羅斯詩人。生於斯摩稜斯克州的一個偏僻農村,童年生活貧苦。1939年在莫斯科文史哲學院畢業。1940年加入共產黨。長詩《春草國》(1936)的出版使他一舉成名,並於1941年獲斯大林獎金。長詩通過對一個單幹戶中農尼基塔·莫爾古諾克從矛盾、彷徨到走上集體化道路的描寫,展示了集體農莊制度的勝利。衛國戰爭時期,他擔任隨軍記者,創作了長詩《瓦西里·焦爾金》(1941~1945,1946年獲斯大林獎金)。長詩塑造了一個勇敢剛毅、活潑樂觀、善於克服困難的英雄戰士的形象。它由30首各自獨立成篇的詩章組成,並保持了俄羅斯古典詩歌的傳統風格,語言流暢,幽默生動。戰後完成的長詩《路旁的人家》(1946,1947年獲斯大林獎金),描述了戰士安德烈·席符采夫一家從戰爭開始到結束的 4年間的悲慘遭遇。1950年著手創作長詩《山外青山天外天》(1953~1960,1961年獲列寧獎金),這些詩篇以“旅途日記”的形式,寫作者從莫斯科到遠東旅行的見聞和感想,通過回憶和新舊對比反映工業建設的沸騰場面和山河鉅變。蘇共二十大以後,作者對這篇長詩的一些章節作了重要刪改。1962年發表長詩《焦爾金遊地府》,主人公焦爾金在戰場負傷後“無意中來到了陰間”,目睹各種反常的可怕現象,最後設法脫身回到人間。長詩以“死人的王國”影射30至40年代的蘇聯社會。詩集《近年抒情詩抄,1959~1967》(1967,1971年獲蘇聯國家獎金)收有42首短詩,其中大多富有哲理性。

特瓦爾多夫斯基兩度擔任蘇聯作家協會主辦的《新世界》雜誌主編(1950~1954;1958~1970)。在他擔任主編期間,《新世界》發表的引起激烈爭論的作品有奧維奇金的特寫《區裡的日常生活》(1952)、愛倫堡的回憶錄《人、歲月、生活》(1961~1965)、索爾仁尼琴的中篇小說《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1962)和他本人的長詩《焦爾金遊地府》等。他主張“寫真實”和“寫普通人”,認為俄羅斯文學之所以贏得世界聲譽,首先在於它“密切關注普通人”,亦即關注“通常所稱的‘小人物’”,並在某些文藝問題上同柯切托夫主編的《十月》雜誌進行爭論。

特瓦爾多夫斯基曾經任蘇共中央監察委員(1952~1956)、蘇共中央候補委員(1961~1966)、蘇聯作協書記處書記,曾三次獲列寧勳章。